<ol id="ebnk9"></ol>
    1. 自媒體時代面向“95后”學生的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探析

      發布時間:2025-07-20 00:46:44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和“95后”學生的到來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須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適應這種新的變化,具體措施包括:改革高校評價體系,建立高校思政工作者協同創新的團隊工作機制;積極應用自媒體,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上課下互動機制;積極開發與應用MOOCs、SPOC和微課堂等教學模式。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 大學生 思政工作 改革

      [作者簡介]孫利霞(1977- ),女,內蒙古包頭人,四川音樂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近現代史;阿牛曲哈莫(1975- ),女,彝族,四川涼山人,四川音樂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近現代史。(四川 成都 61002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7-0049-03

      著名學者顧鈺民曾說:“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務是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和政治教育,而不是一般的知識教育或學術教育?!痹诨ヂ摼W飛速發展、西方文化強勢來襲、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高校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新的挑戰,亟待認清現狀,找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有效途徑。

      一、高校思政工作對象的新特點

      1.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學者于2003年提出的,其定義為“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單地說,就是公民用某種載體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公布給大眾,以文字、圖片、影像的方式與大眾分享。這種載體可以是微信、微博、博客、QQ空間、論壇,也可以是網絡廣播、網絡視頻等。通過這種途徑,每個普通人都轉變為媒體人,每個人在自己的“媒體”上“想說就說”“想寫就寫”甚至也可以“想唱就唱”“想演就演”,既可以小范圍自娛自樂,也可以用心經營吸引粉絲。因其平民化個性化、低門檻易操作、交互性強傳播快的特點,自媒體正在吸引數以億計的用戶。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4年新媒體藍皮書》數據顯示,(中國)微信用戶已達6億,微博用戶賬號總數已達13億。2013年,微信使用率最高的人群為24歲以下,占比33.7%。這一切都表明了中國“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網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3.8%,青少年群體的網絡輿論表達意愿更強烈,尤其是10~19歲網民網上發言積極性最高,有50.2%的比例;其次是20~29歲的網民群體,有46.6%的比例。這一數據顯示出學生群體在網絡上對話語權的追求。利用這些載體,在校大學生正在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分享者或傳播者,這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2.“95后”大學生的到來?,F在的大學生以“95后”為主,不同時代的學生既有青年人的共性,又必然會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各有特點?!?5后”特點表現為:(1)發展更為全面,對自我評價較高,也更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因為 “95后”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受益者,他們出生于家庭收入快速增長的時代,個人發展受物質條件限制較少。(2)對個人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發言權和參與感更強,但易偏激,同時知行不一,略顯功利?!?5后”成長的年代恰好是中國社會各種矛盾凸顯的時代,種種社會亂象和思潮對他們思想的沖擊很大,導致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的矛盾性。(3)行為上對電子產品和網絡的依賴性非常強。1994年,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此后中國互聯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5后”成為互聯網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他們的學習方式、消遣方式、思維習慣深受網絡影響。

      二、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新要求

      首先,自媒體時代的新變化對思政工作提出新要求?;ヂ摼W的發展是把“雙刃劍”。從積極的方面看,自媒體使“人人皆可成為主角”,這契合了“95后”自我意識強的特點。自媒體成為“95后”展示自我的平臺,在自媒體平臺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他們的才華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較之以往,他們更擅長在網絡上尋找有用的資源,考研、學英語、考證等很多學習都是在網上進行的?!澳秸n”平臺上聚集了眾多的“95后”學子,他們對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使用也極為熟練,通過彼此的分享,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為有效??梢哉f,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已經成為“95后”的基本意識。從消極方面看,網絡上的內容駁雜,暴力、色情、反動的內容層出不窮,學生分辨能力不強,極易受到誤導;移動互聯時代的泛娛樂化傾向對于自制力不強的學生也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智能手機盛行的今天,即便在課堂上很多學生也是“低頭一族”,打游戲、看劇、看小說、網聊,往往是教師講得慷慨激昂,學生各行其是、毫無反應。面對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95后”大學生,如何利用網絡和自媒體開展思政工作,既增強思政工作的實效性,又避免其消極作用,是目前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95后”大學生的新特點對思政工作提出新要求。很多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即現在的學生不好管了。其實,這正說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中國的傳統是非常重視教育的,但是很多人把學習書本知識當作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視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即讓未成年人學習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既具有獨立謀生能力,又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作為大學生,絕大多數已經達到了18歲的成人年齡,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獨立主體。但是,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仍將其作為孩子保護在象牙塔里,這實際上扼殺了學生成長的空間。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本該在大學就完成的向成年人角色的轉變,卻在畢業進入社會后才實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此感到不滿,“95后”大學生個性上的鮮明特點促使他們將這種不滿外化于行為,表現為“不好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95后”學生的特點,積極響應學生的訴求,在大學期間幫助學生明確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成員的定位,實現向成年人角色的轉變。在實際工作中,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工作機制,使學生為自己負責,既能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也能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

      三、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1.改革高校評價體系,建立高校思政工作者協同創新的團隊工作機制。大學現有的教學工作評價體系影響了高校教師應用新媒體的積極性。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主要以課時量或工作量和科研任務完成情況為主,這些直接與工資、績效、職稱、職務等掛鉤,而教師課堂以外的工作并沒有進入評價體系,這大大影響了教師從事教改的積極性。很多人對MOOC、網站開發、自媒體的使用等持消極觀望甚至反對的態度,與此大有關系。此外,高校目前實行的是人員定崗制度,以崗位來確定考核內容,而高校思政工作要想取得實效,恰恰需要教師打破崗位限制。以網站建設為例,現在已經有許多高校建立了思政網站,除了少數學校的思政網站較有影響外,大多數形同虛設,實效性有待加強。這主要是因為網站的建設既需要懂計算機的專業人士設計和維護,又需要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團委、學工部等相關人員進行內容的編輯和更新,還需要不斷引入新技術增加學生的關注,甚至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目前,很多思政網或者由學工部、宣傳部等行政部門建設,或者由思政課教學部門設置,內容單薄,缺乏綜合性。要想在學生中有影響力,就必須真抓實干,由各部門相互配合,建立協同工作的團隊,通過整合資源,使網站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貼合本校學生實際,緊跟時事發展,為學生解決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真正成為學生信賴的良師益友。如果現有的評價體系不改革,以上的問題難以解決,工作創新無從談起。

      此外,高校的工作機制也應進行革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所有新技術的使用都離不開從事思政工作的人,所有學校最應該加大投入的恰恰是對思政工作者的培養。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隊伍、宣傳部門工作人員、學生處工作人員等都是高校思政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校應對之進行統籌安排,納入思政工作的總體部署,使各部門理順關系、分工合作。高校要通過政策制定、資金投入等方式強化思政工作者的素質,使思政工作者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更新,能夠熟練掌握新媒體和新技術的應用,以適應新時期的要求。

      2.積極應用自媒體,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上課下互動機制。未來互聯網必將進一步普及,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已是大勢所趨。同時,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軟件層出不窮,現代教育手段不斷涌現,高校管理者及思政工作者必須保持敏銳的洞察力,以積極的心態學習和應用新技術,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管”“教”思想,轉變為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主的“輔”“導”模式。

      第一,開設公眾號,建立多種交流渠道,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的了解。自媒體的出現為師生跨時空的交流互動提供了可能性,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使這種互動能得到迅速的反應,比如現在熱門的微信就是很好的平臺。相關部門可開設微信公眾賬號,利用這一平臺發布信息,定期推送思政教育的文章、視頻。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心得實時發表,并與他人互動,大大加強其參與感。此外,應大力鼓勵思政工作者開設個人賬號,利用課下的時間和個人的素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網絡上,學生比較容易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特別是在課堂上比較沉默的同學可能更愿意在網絡上發言,這也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第二,高度重視自媒體的傳播作用?!?5后”學生已經不甘于做旁觀者和傾聽者,他們的成長背景使他們對“主導性”的要求很高。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自媒體平臺自制音頻、視頻、動畫或拍攝微電影、制作個人脫口秀等,吸引了相當的訂閱者。如果教師能將這些形式納入課堂,并成為課業評價的一部分,一定會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能引導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放入自媒體中,或通過組織比賽等為學生提供自媒體的展示平臺,則會大大加速正能量的傳播。如果思政工作者不重視這些平臺,學生沒有正常解決思想問題的渠道,很容易被網絡上的不良思想所誤導。

      第三,完善規章制度,以制度管人。思政工作者應給予學生更多自我管理的空間,在一入學的時候就使學生樹立起“成人”的責任意識,而不是事事為學生做主。當然,這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通過健全的規章制度來完善管理。例如,針對普遍存在的曠課現象,學校應建立預警機制和懲處機制,利用網絡及時追蹤學生的出勤情況,發現不良苗頭及時提醒到個人,一旦達到一定的曠課量,則嚴格執行相應的懲處措施,并通過各種形式公布,以警戒其他學生。同時,也可以在宿舍安排、選課、專業選擇等方面建立靈活的制度,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權,這有助于解放體制對學生發展的束縛,將主動權讓渡到學生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學會為自己負責。

      3.積極開發與應用MOOC、SPOC和微課堂等教學模式。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諸多調查顯示,學生對于思政課的不滿很大部分來自于授課模式的單一?,F有教學基本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無從體現。近幾年,國際上興起的MOOC和SPOC等依托網絡的開放教學模式,很好地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非常值得高校思政課借鑒。MOOC采取碎片式和通關式的學習模式,這非常符合自媒體時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的時間、地點和重點掌握在學生手中,可以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大學思政教學工作者應結合自身特點,積極開發與應用這些新的教學模式。(1)在課件的制作、網絡課程的提供和學習平臺的設計等方面,應建立由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共同組建的團隊,提供符合課程特點的網絡時代教學體系。課件用于課上的教學,網絡課程提供在線的預習和復習,學習平臺提供答疑和討論,使學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對于一般大學來說,SPOC的模式可能更適用目前的發展觀狀,也更有利于為本校學生服務,它既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性,又有一定的強制性,有利于對學生形成一定的約束,保證學習的效率。(2)既提倡本校相關教師集體備課,取長補短,分專題共同制作微課、設計問題,也可以打破學校界限,積極參與跨校合作,共享優秀資源,加速本校教師的成長。例如,復旦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享學分課程,匯集了各校多位教學名師,僅2016年春夏學期就有近30所高校的2萬多學生通過互聯網選擇了這門課。(3)注重在線學習的同時,加強線下交流。線上不分班,線下分小班教學,以便更好地檢驗線上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導入內容,以問答、討論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解決在線學習中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并讓課堂成為學生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的舞臺,從而實現“翻轉課堂”。(4)在線課程內容設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注重加強意識形態宣傳工作,讓青年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總體上來看,思政工作在創新方面仍面臨很多難題。畢竟學生是多層次的,普通的學生是否有自主學習的動力,課堂外的學習是否能夠保證等現實的問題均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繼續探索。網絡時代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只要廣大思政工作者不斷轉變觀念,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相信以上問題均會得到妥善的解決。

      [參考文獻]

      [1]桑新民.MOOCs熱潮中的冷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4(6).

      [2]顧鈺民.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1).

      [3]強飆.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設計的思路與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1).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