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1.107
基金項目 麗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校地融合式”聯村醫生工作團隊實證研究(LC201240)
摘 要 聯村醫生責任制是一種新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但是,聯村醫生責任制也面臨著醫療衛生人才匱乏、整體專業素質低下等問題的嚴峻考驗。如何有效提升農村醫療衛生隊伍的全科醫療能力與服務水平、實現聯村醫生模式向全科服務團隊模式的真正轉變成為急待破解的難題。本文就此問題做一簡單闡述,以期有所幫助。
關鍵詞 校地融合 聯村醫生責任制 工作團隊構建
"Schoo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doctors work team
Zhu Shun
Lishui University,Zhejiang 323000
Funds Research subject of social sciences of Lishui city,"schoo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doctors work team(LC201240)
Abstract Village doct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 a new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odel.However,village doct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 facing severe test of lack of medical personnel and low overall professional quality.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nel in general medical capacity and service level and achieve real change from village doctors to general practitioners team model becomes a difficult problem,which need to be resolved.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exposition in order to help to expectations.
Key words School integration;Village doct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Work team construction
在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確定聯系轄區范圍內各個行政村的醫生稱聯村醫生。聯村醫生負責規范化管理聯系村的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等工作,以此建立的一種長效機制,稱為聯村醫生責任制[1]。聯村醫生責任制是浙江省余姚市結合工作實際,在2003年初推出的新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該責任制明確規定了聯村醫生的主要工作職責和任務,并以輻射型流動服務為主要模式,負責涵蓋轄區內各項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任務[2]。經過10年的推廣和發展,聯村醫生責任制已經成為浙江省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模式。聯村醫生為群眾提供了便捷、規范、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為群眾能有效控制危險因素、治療疾病和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聯村醫生責任制使衛生服務人員與廣大農民建立起新型的醫患關系,贏得了群眾信賴,提高了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可與參與程度、加深了各級管理人員及社區衛生服務從業人員對社區衛生內涵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3]。但是,聯村醫生責任制也面臨著醫療衛生人才匱乏、整體專業素質低下等問題的嚴峻考驗。有的地區由于全科醫學人才甚至是??漆t生的缺乏,使得部分護士、公衛人員和其他衛技人員也承擔了聯村醫生的工作,他們的專業背景和知識范圍,嚴重制約了他們的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聯村醫生基本各自為政、缺少支持,使得他們的服務非常局限,難以全面落實“六位一體”功能。即便是經過全科醫生崗位培訓的聯村醫生,也因為崗位培訓的師資水平與時間限制等問題,使他們對全科醫學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難以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更談不上應用于工作實踐。聯村醫生單兵作戰以及全科醫療服務能力低下等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聯村醫生責任制的進一步發展。如何有效提升農村醫療衛生隊伍的全科醫療能力與服務水平、實現聯村醫生模式向全科服務團隊模式的真正轉變成為急待破解的難題。
實踐內容
為了探索聯村醫生責任制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聯村醫生的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效率,改善服務質量,我們以城市較成熟的全科服務團隊構建及運行規律為參考,結合麗水市農村社會、經濟、文化、衛生的實際狀況,整合麗水學院醫學院與麗水市蓮都區曳嶺中心衛生院衛生人力資源,組建“校地融合式”聯村醫生工作團隊(以下簡稱團隊),對聯村醫生責任制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實踐與研究。
構建融合式工作團隊:通過明確崗位標準,雙向選擇,竟聘上崗,組建1個由3名醫學院專業教師(全科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專業教師各1名)與3名曳嶺中心衛生院聯村醫生(社區醫生、公衛人員、社區護士各1名)組成聯村醫生工作團隊。并構建相應的績效制度與工作、學習、生活和網絡平臺,促進高校教師與社區醫務人員的相互融合。
團隊工作區域劃定:以曳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地,覆蓋2個自然村,約2000人服務對象,開展以社區居民“全人全程健康”服務為核心的團隊服務。
團隊服務場所設置:曳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全科診療室,作為團隊開展全科醫療的執業場所,各村設置流動醫療服務點作為團隊進行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的場所;團隊通過家庭隨訪進行上門服務。
團隊服務方式設計:實行約定服務,通過建立健全家庭健康檔案,從單純個性化服務向綜合性服務轉化;通過社區居民與團隊醫生建立的信任關系,對社區居民進行約定服務,從“以疾病為中心”擴展到“以健康為中心”。
團隊服務內容界定:全科團隊樹立以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的新型社區衛生服務觀念,以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以重點人群為切入點,開展慢性病與公共衛生為主要內容的全科醫學規范化服務工作。
初步成效
管理前后主要慢性病指標比較,見表1。
管理前后主要公共衛生服務指標比較,見表2。
討 論
團隊對于提高聯村醫生的全科醫療能力和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從表1、2可以看出,團隊開展實踐以來,服務對象的主要慢性病和公共衛生服務指標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究其原因,是因為團隊的分工合作能使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專業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水平。同時還能起到“樣板作用”,對于其他聯村醫生的服務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團隊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對于實現農村衛生人力資源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提高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服務質量。
團隊還為聯村醫生搭建了最便捷的學習平臺。在工作、學習實踐中,相對固定的團隊關系使團隊成員之間更容易形成一種長期伙伴式的學習關系,建立互聯網、短信學習平臺,構建資源共享、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激勵機制,不間斷、滲透式傳遞全科醫學理念、知識與技能,通過長期積累,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對于聯村醫生全科醫療能力和服務水平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團隊對于提高醫學院全科醫學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團隊為醫學院校專業教師的社區實踐提供了有效的基層平臺,專業教師實踐經驗的增加能使教學更加貼近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未來的崗位需求,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團隊還能為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教學條件,從而有效促進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團隊也是高校教師參加社會實踐與服務地方的最佳載體,隨著高校教師與聯村醫生的密切協作,推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規范化與標準化,醫學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與區域影響力也將獲得極大的提升。
存在問題
實踐工作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團隊涉及兩個單位主體,多點執業與人事管理等相關配套政策仍然滯后,實踐工作只能作為短期的研究工作進行。而要團隊長期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則缺乏相應的長效保障機制;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明顯滯后,無論是醫學院校還是農村基層衛生機構,都缺乏充足的人力貯備去開展規范化的農村全科醫療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因此團隊服務模式就無法得到有效的推廣和實施;醫學院校和上級醫療機構對農村的關注依然不夠,對農村全科醫療與社區衛生服務的研究相對滯后,許多工作的內在規律都尚待進一步地研究與實踐。
全科服務團隊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地,以一定數量的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由全科醫生、??漆t生、社區護士、公共衛生人員等組成,通過居住地管理形式,以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檔案為抓手,為社區居民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綜合性服務。全科服務團隊站在個人或人群的整體需要和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總體目的等立場上,由全科醫生作為協調者,根據全科醫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提供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統籌兼顧、協調一致的衛生服務。全科服務團隊是國際上公認承擔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最佳載體。
發展和完善全科服務團隊是由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現狀決定的,是在當前現實條件下深化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推進新醫改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涵?!靶5厝诤鲜健甭摯遽t生工作團隊正是對全科服務團隊內涵的深刻理解與全新注釋。高校教師的學術理論優勢與聯村醫生的實踐經驗優勢有機融合,對于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學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村地區初級衛生保健以及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洪根,嚴云寶,陳云英.聯村醫生責任制在農村社區慢性病規范化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5,7(25):30-31.
2 黃勝利,鄒鳴飛,魏利民.搭建農村社區新型醫患關系的橋梁-余姚推行“聯村醫生責任制”為主要模式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做法與體會[J].初級衛生保健與社區衛生服務,2004,2(24):25-27.
3 魯斌江,段國輝.余姚市鄉鎮(街道)衛生院聯村醫生責任團隊工作模式探討[J].上海預防醫學,2012,1(2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