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清 李昆 雷曉青 劉鑫
摘 要:食品安全標準是檢驗檢測工作中的重要技術依據,指導檢驗檢測工作的同時也直接影響檢測報告的法律效應,所以保證其準確性和時效性至關重要。本文敘述了檢驗檢測機構食品安全標準的獲取、受控及傳遞、跟蹤管理、變更等程序,同時簡述了標準管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以期為檢驗檢測機構食品安全標準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科學性提供指導。
關鍵詞:檢驗檢測;食品安全;標準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1]第二十四條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是以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為宗旨制定的科學合理、安全可靠的法定標準。它是規范食品生產經營者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控制食品中影響消費者健康的危害因素以及預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強制性法規。同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在市場監管、合同評審和檢驗檢測方法的選擇上也必須以食品安全標準為法律要求和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作為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重要部分,是開展檢驗檢測工作的依據和判定結果的重要工具,直接影響到檢測報告的法律效應,《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RB/T214-2017)[2]《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3]都對技術標準的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食品技術標準的復雜性不同于藥品,其類型、數量、歸口部門都較為復雜,若不能保證其準確性和時效性,將嚴重影響食品檢驗檢測、風險監測和監督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本文介紹了檢驗檢測機構食品安全標準的獲取、受控及傳遞、跟蹤管理、變更等程序以及標準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措施。
1 食品安全標準的分類
根據標準的適用范圍,食品安全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國家標準是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應用的技術要求,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衛生和農業等行政部門制定;行業標準是在沒有國家標準的情況下,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執行的技術標準,不得與國家標準相抵觸。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又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地方標準是由地方(省、自治區、直轄市)標準化主管機構或專業主管部門批準、發布,在某一地區范圍內統一的標準,適用范圍較小。
檢驗檢測工作中,首選的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截至2019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共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目錄》[4]共有1 263項。分為通用標準,也稱基礎標準,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標識通則》
(GB 29924-2013)[6];產品標準,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蜜餞》(GB 14884-2016)[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油》(GB 2716-2018)[8];此外還有特殊膳食食品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質量規格標準,生產經營規范標準,理化檢驗方法標準,農藥殘留、獸殘檢測方法標準等。檢驗檢測機構、監管部門或者企業應根據檢測內容選擇合適的標準。
2 食品安全標準的獲取
為了保證標準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獲取途徑必須正規、多樣、可靠性強。目前主要通過網絡獲取電子版食品安全標準。①通過官方網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檢測評估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技術審評中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與食品伙伴網等。此途徑需要主動關注和整理發現最新標準,存在獲取不全面和不及時的弊端。②通過委托標準信息服務平臺進行標準的查詢、獲取。檢驗檢測機構可通過調研、質量評估,選擇一個較穩定可靠的標準信息服務平臺以長期合作的方式,實時、準確、便捷地獲取標準信息,如浙江省方大標準信息有限公司的標準動態管理系統,可以跟蹤、查詢、保存和下載標準。這是目前比較主流的獲取方式。③通過相關的標準化會議、宣講活動、各類標委會等獲取。應綜合利用上述渠道及時掌握標準的修改、發布、廢止、出版等信息。
3 食品安全標準的受控與傳遞
檢驗檢測機構的質量部門作為標準管理部門,在獲取標準后,應首先對標準進行受控。目前標準多為電子版,因此機構內部應對食品安全標準作唯一性標識,包括文件編號、發布日期、實施日期、修訂信息、頁碼和總頁數等。同時應建立標準管理臺賬,對所有標準進行登記,包括標準的來源、狀態、查新計劃和變更提醒等,方便對標準進行快速查詢。若向標準信息服務平臺購買了服務,也可以直接利用標準管理系統實現以上操作,更加科學高效。
在標準受控工作完成后應盡快對全體技術人員進行新標準的培訓和宣貫,對新標準涉及檢驗檢測技術的重點部分、更新部分進行解讀,同時做好培訓記錄。
4 食品安全標準的跟蹤管理
為確保使用的檢驗檢測使用標準為最新標準且有效,對受控標準的跟蹤管理非常重要。標準跟蹤管理就是為了保證檢驗檢測機構在現行有效的技術標準的指導下開展檢驗檢測工作,從而保證報告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標準管理部門應通過獲取標準的網站、培訓、會議以及購買服務的標準信息服務平臺,不定期或每半年對受控標準進行跟蹤查詢,當標準出現了更新時,及時獲取最新版本后上傳至實驗室管理系統供查閱下載,并形成《標準查新報告》存檔。同時,由標準管理部門向檢驗檢測科室下達標準變更通知,檢驗檢測科室對標準變更后的內容變化進行梳理、判斷,確認方法是否發生實質性變更。
5 食品安全標準的變更
發現標準出現更新時,檢驗檢測科室至少應從檢驗檢測儀器設備(包括標準物質等)、人員、技術、環境條件方面來識別檢驗檢測方法有無實質性變更。如方法未發生實質性變更,檢驗檢測科室應填寫《檢驗檢測方法變更確認表》,提交技術委員會審批通過后交標準管理部門進行直接變更。如方法發生了實質性變更,檢驗檢測室應按照《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RB/T214-2017)[2]中“4.5.14方法的選擇、驗證和確認”具體要求,將新方法向資質認定部門進行申請,評審通過后,方可出具相關報告。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標準發生變更后,需要對涉及的一系列文件記錄進行重新修訂。①修改原始記錄和檢驗報告。對照新標準要求,修改檢測依據,檢驗方法、技術要求等。②修改作業指導書。要根據新標準分析相關作業指導書的適用性,修改操作步驟、操作內容等。
6 食品安全標準管理中的典型問題
6.1 標準缺乏協調統一性
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中,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等,一家省級檢驗檢測機構獲取使用的食品安全標準達數千項。標準涉及的部門多,如行業標準的制定就涉及商務部、輕工部與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等。檢驗檢測機構有時還執行各部門的公告、補充檢驗方法以及來自省市場監管局的地方標準,且部分標準還存在補充說明。雖然標準都是從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制定的,但是制定主體不同,側重點也不一樣,就導致各種標準不能協調統一,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檢驗檢測機構、食品生產經營者在標準的選擇上無所適從。
6.2 標準修訂和文本發布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來,食品加工技術日新月異,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和安全的要求也更加嚴格,一般來說食品安全標準的復審周期不超過5年,這樣的更新速度很難匹配社會的發展速度。若標準長時間不修訂,則會落后于現代食品工藝的發展和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適用性下降,也會使得監管部門、檢驗檢測機構和企業工作的開展遇到瓶頸。
當食品安全標準出現新版后,標準的文本發布通常會滯后,導致檢驗檢測機構獲取文本以后標準實際上已經實施或即將實施了。即使拿到了文本,還需要做驗證和確認,如果發生實質性變更需進行擴項工作,這就影響了檢驗檢測任務的完成,從而降低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效率。
6.3 對標準解讀的專業性和廣泛性不夠
食品安全標準發布后,通常只在相關部門網站上進行宣傳,僅僅是行業內專業技術人員關注較多,社會大眾知之甚少。并且,新標準發布后,對標準的專業解讀較少。機構改革以后,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人員調整,工作內容的變動使得食藥部門的培訓增加,但是側重點多在法律法規、監管執法、操作實務等,以便快速提高基層人員的行政執法能力。在食品安全標準方面,對于監管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都缺乏專業和詳細的指導和培訓,這就導致對標準理解不透徹,常常出現標準的誤用和曲解。
6.4 檢驗檢測機構中標準管理人員欠缺專業性
檢驗檢測機構中食品安全標準的管理不是簡單的文件整理,而是對標準適用性和時效性的把控,所以必須由具有食品類專業知識、檢驗檢測經驗及質量管理經驗的人員管理。部分檢驗檢測機構的標準管理人員,專業知識缺乏、管理意識淡薄,導致對標準的獲取不及時、不全面、查新頻次低、范圍窄,在對標準的適用性和時效性把控上無法為檢驗檢測人員提供指導,影響了檢驗檢測工作的效率。
7 健全食品安全體系,提高標準管理工作效率的對策及建議
7.1 科學整合食品安全標準
相關部門在制定標準時要規避專家、企業、消費者各方之間的利益沖突,健全意見征求機制并完善改進專家遴選機制、專業委員會制度等,實現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既科學又民主[9]。標準制定部門之間也要加強溝通與交流,對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進行詳細的梳理,找出標準之間的矛盾和不合理之處,而后重新整合。同時,要廣泛征集標準使用者如食品監管部門、檢驗檢測機構和企業,甚至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使標準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工作的需求。
7.2 強化標準的專業解讀與科學指導
新標準發布后,相關部門應在不同的渠道發布,以文字或視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宣傳新標準,以幫助公眾知曉和理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同時標準使用機構應強化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食品安全標準培訓,對標準進行專業的解讀和指導,提高標準運用過程中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7.3 明確標準管理職責、培養管理意識
檢驗檢測機構應定期對標準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提高對崗位重要性的認識和對標準的敏感度。標準管理人員要廣泛了解食品行業新動態、多渠道獲取最新標準信息。除在網站、標準信息服務平臺獲取新信息之外,還要加強與同行業檢測機構和檢驗人員、標準制定部門、食品重點企業的聯系,積極參加各類標準起草、管理等單位組織的審查會議、研討會、培訓會,注重檢測人員專業知識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21號) [EB/OL].(2015-04-24.)[2020-09-24].http://gkml.samr.gov.cn/nsjg/spxts/201903/t20190305_291675.html.
[2]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RB/T 214-2017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3]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CL01:2018 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目錄[EB/OL].(2019-09-18)[2020-09-25].http://www.nhc.gov.cn/sps/spaqmu/201609/0aea1b6b127e474bac6de760e8c7c3f7.s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 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 29924-20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標識通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 1488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蜜餞[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 2716-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油[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9]黃景初,葉秋雄,陳悅銘,等.我國食品安全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食品安全導刊,2018(27):15-16.
作者簡介:田雅清(1990—),女,仡佬族,貴州貴陽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檢驗。
通信作者:李昆(1991—),女,漢族,貴州畢節人,碩士,主管藥師。研究方向:中藥檢驗。
猜你喜歡檢驗檢測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系統在特種設備檢驗檢測中的應用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年2期)2017-01-20武漢市檢驗檢測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商業經濟(2016年6期)2017-01-03“互聯網+檢驗檢測”云服務平臺可行性研究中國科技縱橫(2016年15期)2016-12-27武漢建設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的發展研究商業經濟(2016年11期)2016-12-20試析縣域檢驗檢測機構資源優化整合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試析縣域檢驗檢測機構資源優化整合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市場經濟下食品安全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商場現代化(2016年26期)2016-11-21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分析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