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二化學知識點第1篇有機物的溶解性(1)難溶于水的有:各類烴、鹵代烴、硝基化合物、酯、絕大多數高聚物、高級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數目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2)易溶于水的有:低級的[一般指N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二化學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有機物的溶解性
(1)難溶于水的有:各類烴、鹵代烴、硝基化合物、酯、絕大多數高聚物、高級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數目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級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鹽、氨基酸及鹽、單糖、二糖。(它們都能與水形成氫鍵)。
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質
1)有機物:含有C=C、—C≡C—、—OH(較慢)、—CHO的物質 苯環相連的側鏈碳上有氫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應)
2)無機物:與還原性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如H2S、S2-、SO2、SO32-、Br-、I-、Fe2+
與Na反應的有機物:含有—OH、—COOH的有機物
與NaOH反應的有機物:常溫下,易與含有酚羥基、—COOH的有機物反應
加熱時,能與鹵代烴、酯反應(取代反應)
與Na2CO3反應的有機物:含有酚羥基的有機物反應生成酚鈉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羧酸鈉,并放出CO2氣體;
含有—SO3H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磺酸鈉并放出CO2氣體。
與NaHCO3反應的有機物:含有—COOH、—SO3H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羧酸鈉、磺酸鈉并放出等物質的量的CO2氣體。
既能與強酸,又能與強堿反應的物質
(1)2Al + 6H+ == 2 Al3+ + 3H2↑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鹽,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堿鹽,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有機化學知識點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7)蛋白質分子中的肽鏈的鏈端或支鏈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堿性的—NH2,故蛋白質仍能與堿和酸反應。
銀鏡反應的有機物
(1)發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含有—CHO的物質:醛、甲酸、甲酸鹽、甲酸酯、還原性糖(葡萄糖、麥芽糖等)
(2)銀氨溶液[Ag(NH3)2OH](多倫試劑)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剛剛產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應條件:堿性、水浴加熱 酸性條件下,則有Ag(NH3)2+ + OH -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壞。
(4)實驗現象:①反應液由澄清變成灰黑色渾濁;②試管內壁有銀白色金屬析出
(5)有關反應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銀鏡反應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3)2OH→2 Ag↓+ RCOONH4 + 3NH3 + H2O
【記憶訣竅】:
1—水(鹽)、2—銀、3—氨
甲醛(相當于兩個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
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
HCOOH + 2 Ag(NH3)2OH→2 A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過量)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關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與新制Cu(OH)2懸濁液(斐林試劑)的反應
(1)有機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過量,后氧化)、醛、還原性糖(葡萄糖、麥芽糖)、甘油等多羥基化合物。
(2)斐林試劑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藍色絮狀懸濁液(即斐林試劑)。
(3)反應條件:堿過量、加熱煮沸
(4)實驗現象:
① 若有機物只有官能團醛基(—CHO),則滴入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中,常溫時無變化,加熱煮沸后有(磚)紅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機物為多羥基醛(如葡萄糖),則滴入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中,常溫時溶解變成絳藍色溶液,加熱煮沸后有(磚)紅色沉淀生成;
(5)有關反應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關系:—COOH~? Cu(OH)2~? Cu2+ (酸使不溶性的堿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能發生水解反應的有機物:鹵代烴、酯、糖類(單糖除外)、肽類(包括蛋白質)
能跟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酚類化合物。
能跟I2發生顯色反應:淀粉。
能跟濃硝酸發生顏色反應:含苯環的天然蛋白質
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質
(1)有機物① 通過加成反應使之褪色:含有C=C、—C≡C—的不飽和化合物
② 通過取代反應使之褪色:酚類 注意:苯酚溶液遇濃溴水時,除褪色現象之外還產生白色沉淀。
③ 通過氧化反應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機物(有水參加反應)注意:純凈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機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過萃取使之褪色:液態烷烴、環烷烴、苯及其同系物、飽和鹵代烴、飽和酯
(2)無機物① 通過與堿發生歧化反應 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 與還原性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如H2S、S2-、SO2、SO32-、I-、Fe2+
一、原子結構
質子(Z個)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個)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Z
原子( A X )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核外電子(Z個)
★熟背前20號元素,熟悉1~20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①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②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是2n2;③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超過32個。
電子層: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對應表示符號:
K L M N O P Q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核素: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對于原子來說)
二、元素周期表
編排原則:
①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各元素從左到右排成一橫行。(周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
③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遞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成一縱行。
主族序數=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結構特點:
核外電子層數 元素種類
第一周期 1 2種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種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種元素
元 (7個橫行) 第四周期 4 18種元素
素 (7個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種元素
周 長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種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滿(已有26種元素)
表 主族:ⅠA~ⅦA共7個主族
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個副族
(18個縱行) 第Ⅷ族:三個縱行,位于ⅦB和ⅠB之間
(16個族) 零族:稀有氣體
1、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應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應CH4+Cl2(g)→CH3Cl+HCl
烷烴的通式:CnH2n+2n≤4為氣體、所有1-4個碳內的烴為氣體,都難溶于水,比水輕
碳原子數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結構相似,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的物質互稱為同系物
同分異構體:具有同分異構現象的化合物互稱為同分異構
同素異形體:同種元素形成不同的單質
同位素:相同的質子數不同的中子數的同一類元素的原子
2、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飽和的C=C雙鍵,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應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應CH2=CH2+Br2→CH2Br-CH2Br(先斷后接,變內接為外接)
加聚反應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難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果實的催熟劑,
乙烯的產量是衡量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標志
苯是一種無色、有特殊氣味的液體,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機溶劑
苯的結構特點:苯分子中的碳碳鍵是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鍵
氧化反應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應溴代反應+Br2→-Br+HBr
硝化反應+HNO3→-NO2+H2O
加成反應+3H2→
3、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
乙醇
物理性質:無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密度小于水沸點低于水,易揮發。
良好的有機溶劑,溶解多種有機物和無機物,與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團為羥基-OH
與金屬鈉的反應2CH3CH2OH+Na→2CH3CHONa+H2
氧化反應
完全氧化CH3CH2OH+3O2→2CO2+3H2O
不完全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Cu作催化劑)
乙酸CH3COOH官能團:羧基-COOH無水乙酸又稱冰乙酸或冰醋酸。
弱酸性,比碳酸強CH3COOH+NaOH→CH3COONa+H2O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O2↑
酯化反應醇與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應稱為酯化反應。
原理酸脫羥基醇脫氫。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4、基本營養物質
糖類: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是動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又叫碳水化合物
單糖C6H12O6葡萄糖多羥基醛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果糖多羥基_
雙糖C12H22O11蔗糖無醛基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麥芽糖有醛基水解生成兩分子葡萄糖
多糖(C6H10O5)n淀粉無醛基n不同不是同分異構遇碘變藍水解最終產物為葡萄糖
纖維素無醛基
油脂:比水輕(密度在之間),不溶于水。是產生能量的營養物質
植物油C17H33-較多,不飽和液態油脂水解產物為高級脂肪酸和丙三醇(甘油),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叫皂化反應
脂肪C17H35、C15H31較多固態
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脫水縮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質水解產物是氨基酸,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8種,非必需的氨基酸有12種
蛋白質的性質
鹽析:提純變性:失去生理活性顯色反應:加濃_顯_灼燒:呈焦羽毛味
誤服重金屬鹽:服用含豐富蛋白質的新鮮牛奶或豆漿
主要用途:組成細胞的基礎物質、人類營養物質、工業上有廣泛應用、酶是特殊蛋白質
高二化學必修二知識點2
一、原子結構
質子(Z個)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個)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Z
原子( A X )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核外電子(Z個)
★熟背前20號元素,熟悉1~20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①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②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是2n2;③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超過32個。
電子層: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對應表示符號:
K L M N O P Q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核素: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對于原子來說)
二、元素周期表
編排原則:
①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各元素從左到右排成一橫行。(周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
③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遞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成一縱行。
主族序數=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結構特點:
核外電子層數 元素種類
第一周期 1 2種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種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種元素
元 (7個橫行) 第四周期 4 18種元素
素 (7個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種元素
周 長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種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滿(已有26種元素)
表 主族:ⅠA~ⅦA共7個主族
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個副族
(18個縱行) 第Ⅷ族:三個縱行,位于ⅦB和ⅠB之間
(16個族) 零族:稀有氣體
1、各類有機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學性質
烷烴CnH2n+2僅含C—C鍵與鹵素等發生取代反應、熱分解、不與高錳酸鉀、溴水、強酸強堿反應
烯烴CnH2n含C==C鍵與鹵素等發生加成反應、與高錳酸鉀發生氧化反應、聚合反應、加聚反應
炔烴CnH2n-2含C≡C鍵與鹵素等發生加成反應、與高錳酸鉀發生氧化反應、聚合反應
苯(芳香烴)CnH2n-6與鹵素等發生取代反應、與氫氣等發生加成反應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與高錳酸鉀發生氧化反應)
鹵代烴: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有機化合物的性質,主要抓官能團的特性,比如,醇類中,醇羥基的性質:可以與金屬鈉等反應產生氫氣,可以發生消去反應,注意,羥基鄰位碳原子上必須要有氫原子,可以被氧氣催化氧化,連有羥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氫原子。與羧酸發生酯化反應??梢耘c氫鹵素酸發生取代反應。醇分子之間可以發生取代反應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顯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
2、取代反應包括:鹵代、硝化、鹵代烴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應等;
3、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不論以何種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總質量一定,完全燃燒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變的。恒等于單一成分該質量時產生的CO2、H2O和耗O2量。
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質: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飽和烴(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發生氧化褪色)、有機溶劑[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烴、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發生了萃取而褪色。較強的無機還原劑(如SO2、KI、FeSO4等)(氧化還原反應)
能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質有:
(1)含有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羥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類物質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還原性的無機物(如SO2、FeSO4、KI、HCl、H2O2
能與Na反應的有機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羥基的化合物
7、能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的有機物:
(1)酚:(2)羧酸:(3)鹵代烴(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熱反應慢,加熱反應快)(5)蛋白質(水解)
能發生水解反應的物質有:鹵代烴、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質(肽)、鹽
9、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麥芽糖(也可同Cu(OH)2反應)。計算時的關系式一般為:—CHO——2Ag
注意:當銀氨溶液足量時,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應式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
10、常溫下為氣體的有機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數小于或等于4的烴(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濃H2SO4、加熱條件下發生的反應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脫水反應、酯化反應、纖維素的水解
12、需水浴加熱的反應有:
(1)、銀鏡反應(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條件下反應,均可用水浴加熱。
13、解推斷題的特點是:抓住問題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條件(即特殊性質或特征反應),如苯酚與濃溴水的反應和顯色反應,醛基的氧化反應等。但有機物的特征條件不多,因此還應抓住題給的關系條件和類別條件。關系條件能告訴有機物間的聯系,如A氧化為B,B氧化為C,則A、B、C必為醇、醛,羧酸類;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機物的衍變關系,能給你一個整體概念。
14、烯烴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團。
去氫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氫叫還原。
醇類氧化變_醛,醛類氧化變羧酸。
光照鹵代在側鏈,催化鹵代在苯環
需水浴加熱的反應有:
(1)、銀鏡反應(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樹脂的制取(6)固體溶解度的測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條件下反應,均可用水浴加熱,其優點:溫度變化平穩,不會大起大落,有利于反應的進行。
需用溫度計的實驗有:
(1)、實驗室制乙烯(170℃)(2)、蒸餾(3)、固體溶解度的測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熱的測定
(6)制硝基苯(50-60℃)
〔說明〕:(1)凡需要準確控制溫度者均需用溫度計。(2)注意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
能與Na反應的有機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羥基的化合物。
能發生銀鏡反應的物質有:
醛、甲酸、甲酸鹽、甲酸酯、葡萄糖、麥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質。
能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質有:
(1)含有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羥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類物質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還原性的無機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質有:
(1)含有碳碳雙鍵和碳碳叁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類物質(取代)
(3)含醛基物質(氧化)
(4)堿性物質(如NaOH、Na2CO3)(氧化還原――歧化反應)
(5)較強的無機還原劑(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機溶劑(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屬于萃取,使水層褪色而有機層呈橙紅色。)
密度比水大的液體有機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體有機物有:烴、大多數酯、一氯烷烴。
能發生水解反應的物質有
鹵代烴、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質(肽)、鹽。
不溶于水的有機物有:
烴、鹵代烴、酯、淀粉、纖維素
常溫下為氣體的有機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數小于或等于4的烴(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濃硫酸、加熱條件下發生的反應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脫水反應、酯化反應、纖維素的水解
能被氧化的物質有:
含有碳碳雙鍵或碳碳叁鍵的不飽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數有機物都可以燃燒,燃燒都是被氧氣氧化。
顯酸性的有機物有:含有酚羥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能使蛋白質變性的物質有:強酸、強堿、重金屬鹽、甲醛、苯酚、強氧化劑、濃的酒精、雙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既能與酸又能與堿反應的有機物:具有酸、堿雙官能團的有機物(氨基酸、蛋白質等)
能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的有機物:
(1)酚:
(2)羧酸:
(3)鹵代烴(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熱反應慢,加熱反應快)
(5)蛋白質(水解)
一、化學能與熱能
1、在任何的化學反應中總伴有能量的變化。
原因: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放出能量?;瘜W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E反應物總能量>E生成物總能量,為放熱反應。E反應物總能量
2、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常見的放熱反應:①所有的燃燒與緩慢氧化。②酸堿中和反應。③金屬與酸、水反應制氫氣。
④大多數化合反應(特殊:C+CO22CO是吸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①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C(s)+H2O(g)=CO(g)+H2(g)。
②銨鹽和堿的反應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數分解反應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二、化學能與電能
1、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方式:
電能
(電力)火電(火力發電)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缺點:環境污染、低效
原電池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優點:清潔、高效
2、原電池原理(1)概念:把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2)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的轉移)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
(3)構成原電池的條件:(1)有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2)電解質溶液(3)閉合回路(4)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
(4)電極名稱及發生的反應:
負極: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負極發生氧化反應,
電極反應式:較活潑金屬-ne-=金屬陽離子
負極現象:負極溶解,負極質量減少。
正極:較不活潑的金屬或石墨作正極,正極發生還原反應,
電極反應式:溶液中陽離子+ne-=單質
正極的現象:一般有氣體放出或正極質量增加。
(5)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①依據原電池兩極的材料:
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K、Ca、Na太活潑,不能作電極);
較不活潑金屬或可導電非金屬(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極。
②根據電流方向或電子流向:(外電路)的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電子則由負極經外電路流向原電池的正極。
③根據內電路離子的遷移方向:陽離子流向原電池正極,陰離子流向原電池負極。
④根據原電池中的反應類型:
負極: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現象通常是電極本身消耗,質量減小。
正極: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現象是常伴隨金屬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電池電極反應的書寫方法:
(i)原電池反應所依托的化學反應原理是氧化還原反應,負極反應是氧化反應,正極反應是還原反應。因此書寫電極反應的方法歸納如下:
①寫出總反應方程式。②把總反應根據電子得失情況,分成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③氧化反應在負極發生,還原反應在正極發生,反應物和生成物對號入座,注意酸堿介質和水等參與反應。
(ii)原電池的總反應式一般把正極和負極反應式相加而得。
(7)原電池的應用:①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如粗鋅制氫氣速率比純鋅制氫氣快。②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③設計原電池。④金屬的防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