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靚,蘇夢倩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文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這一綱領性文件為我國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再次強調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1]。將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寫入“十四五”規劃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媒體融合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意味著媒體融合進入新階段,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城市文化中,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與根基。青島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以革命事跡、革命遺址為基礎的革命文化,或是以名人故居、名人故事為依托的名人文化,還是以民俗、宗教為特色的傳統文化,都是現代城市文化建設的珍貴資源,體現青島物質與精神雙重文化積淀。在城市文化競爭激烈的當下,依托青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城市歷史文化品牌是增強青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舉措。為此,中共青島市委辦公廳、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21年7月印發《關于加快以品牌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擦亮城市文旅品牌,搭建宣傳推廣平臺”,將城市文化品牌傳播作為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媒體深度融合這一戰略機遇為城市歷史文化品牌傳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若青島能把握媒體發展變革的關鍵節點,創新傳播策略,便能更好地發揮歷史文化品牌的引領作用,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塑造城市文化競爭新優勢。
媒體融合是一種全新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是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以及5G、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進行全面整合,從而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2]。2014年8月18日,《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媒體融合首次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自此,媒體融合在全國各級政府、各主流媒體層面全面開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0年9月26日,《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進一步闡述了全媒體時代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描繪了媒體融合轉型的發展藍圖?!缎旅襟w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2(2021)》的總報告中也明確指出,媒體融合發展進入全面發力、深化改革、構建體系的新階段,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處于戰略機遇期和關鍵窗口期。[3]由此可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正進入新發展階段,媒體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時代所向。因此,在這一新局面中,城市歷史文化品牌傳播要提升品牌的影響力與競爭力,必須創新傳播策略,緊抓時代機遇,緊隨國家戰略,把握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窗口期,做到“因勢而謀”;
依托于自身所擁有的地域性歷史文化資源,加以宣傳與推廣,做到“應勢而動”;
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和互聯網技術,滿足用戶需求,做到“順勢而為”。[4]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文化逐漸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其中,歷史文化既蘊涵著中華文化的共性,也因歷史遺留、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差異而具有地域性特征。受地理空間和人文觀念的多重局限,這些地域性歷史文化不加以宣傳和推廣很難廣為人知。[5]因此,若要打響青島歷史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競爭力,必須加大推廣、宣傳力度。同時,新媒體時代下,傳播形式不斷創新,用戶需求發生變化,傳播者與受眾的邊界逐漸模糊,導致內容裂變速度加快、傳播效率提高,極易引爆超級話題,產生爆炸式傳播,使傳播效能得到極大提升。青島若能抓住這一機遇,推進媒體融合,便可大大提高歷史文化品牌傳播效能。目前,青島在歷史文化品牌傳播領域的媒體融合正處于起步階段,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整合利用程度還有待提高。若能順應媒體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為一體,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便有助于講好青島歷史文化故事,極大提高傳播效能;
若落后于時代發展,則只能在激烈的城市文化競爭中處于劣勢,面臨被邊緣化的險境,無法將青島優秀歷史文化推而廣之,無法彰顯獨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和良好的城市風貌。
通過前期調查研究,項目組將革命文化、名人文化、傳統文化定位為青島歷史文化的三條主線,經統計發現,青島現存35處革命文化資源、21處名人文化資源、64處傳統文化資源,還有更多不存在實際載體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蘊含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使青島于1994年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此后,雖然政府陸續出臺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等一系列政策規劃,為保護、開發歷史文化資源謀篇布局,但是青島作為中國著名的海濱度假旅游城市,在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中,仍以打造濱海之城、啤酒之城、帆船之都等文化品牌為主,以宣傳歐式建筑等異域風情的人文景觀為側重點,對歷史文化符號傳播的重視度低,在歷史資源和文化內涵的宣傳與推廣方面有所欠缺,導致目前青島人文景觀的知名度較低,未能有效展現出青島獨特的歷史內涵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為進一步分析青島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播現狀,本文選擇了近5年青島發布的官方城市形象宣傳片,分別為2022年《什么是青島》、2021年《這里是青島》、2020年《中國·青島》、2019年《中國·青島》、2018年《中國·青島:傾倒世界》。每部形象宣傳片時長在7分鐘以內,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出品單位通過多個鏡頭語言塑造青島形象。本文根據鏡頭內容進行編碼,提煉出視頻中的青島城市形象符號。依據鏡頭符號詞云圖(如圖1),可以將青島城市形象的強符號歸納為四個方面。(1)山海特色品牌:小青島燈塔、海水浴場、嶗山、棧橋、青島港;
(2)青島特有建筑:五四廣場、公主樓、即墨古城、琴島之眼;
(3)青島商業品牌:青島啤酒、海爾、海信、雙星;
(4)城市生活品牌:啤酒節、東方影都、高鐵、馬拉松。
圖1 青島形象宣傳片鏡頭符號詞云圖
從宣傳片中出現的強符號可以看出,青島城市形象宣傳以海濱、現代、時尚等特點為主,體現的歷史文化符號較少,沒有把歷史文化資源作為對外宣傳的重心,對歷史文化的傳播力度偏小,造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現象。青島雖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名,但由于歷史文化特色展現不足,在知名度、認可度和美譽度上,歷史文化與山海風光處于失衡狀態,還未真正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打造為自身的一大名片,未能形成山海風光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品牌形象。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介技術不斷涌現,嵌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在目前的歷史文化品牌傳播中,青島尚未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致使優秀革命文化、名人文化、傳統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僅僅局限在以青島為中心的膠東一帶。與其他文化旅游資源發達的城市相比,青島文化旅游、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力度較低,嚴重影響了歷史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一方面,缺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整合利用,沒有充分利用多樣的媒體平臺。當下,仍有部分地區僅采用傳統宣傳方式,沒有建立線上平臺進行歷史文化內容傳播,尚未形成市級融媒體-縣級融媒體-景點融媒體平臺聚合協同模式,傳播渠道狹窄,難以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例如,李慰農公園建設了“李慰農公園展示平臺”,其中包括李慰農簡介等10個版塊,內容豐富,融圖文、音視頻為一體。游客用微信掃描公園門口的二維碼便可以訪問此平臺。但是該公園沒有建設線上宣傳平臺,也沒有依托“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等上級單位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與推廣,游客只能通過線下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進行訪問,致使線上資源跨越時空限制易傳播且傳播范圍廣的優勢無法得到體現。
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質量不高。媒體融合不是簡單地對傳播內容進行平臺轉移,而是傳播格局的重新架構。不同媒介有著不同的傳播生態,內容采集、信息編輯和發布推廣都需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特點對癥下藥。目前,青島許多部門已經認識到媒體融合的重要性,如青島市各級文旅局都已經在抖音、微博等平臺開設賬號,但無論是文案編輯、圖片選擇,還是視頻拍攝、剪輯與制作方式都沒有脫離傳統媒體的傳播理念,對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與規律、不同平臺的用戶需求等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由于媒體融合不充分,青島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無法在海量的信息沖擊中帶給用戶新鮮感,無法滿足用戶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未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媒體融合優勢進行歷史文化品牌傳播。
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由于新媒體的交互性特點,以官方媒體“單向傳播”為主的傳統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傳播主體向多元化轉變。
一方面,受個人視角局限,以民眾為主體的傳播具有碎片化、片面性等不足。新媒體平臺從根本上改變了用戶的受眾角色,用戶集信息接受者、生產者、傳播者三種角色為一身,參與度與主動性大大提高。整個社會呈現出“人人皆媒體”“人人皆傳播主體”的狀態。[6]目前,在抖音、微博、微信、小紅書等平臺,有大量的個人博主作為傳播主體,通過游記、知識分享、旅行推薦、生活體驗等形式傳播青島歷史文化。但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媒介素養,民眾的傳播存在信息碎片化、傳播內容不準確等問題,無法深入挖掘青島歷史文化并進行全面、系統的傳播,從而難以助力青島歷史文化品牌的建設。
另一方面,政府作為另一個傳播主體,在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中沒有發揮出主導作用。雖然青島市各級文旅局等官方機構已經在新媒體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但這些機構多是從宏觀視角展現青島的歷史文化,以政府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品牌傳播內容與民眾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無論是播放量、瀏覽量,還是用戶認可度,都沒有達到應有的傳播效能。同時,針對民眾傳播碎片化等不足,政府也沒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引導。政府與民眾兩大傳播主體定位不清晰、分工不明確,無法充分發揮多層次主體突出差異、分工協作、互為補充的傳播優勢。[7]
作為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即傳播過程中的五個基本要素: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對誰說)、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8]“5W”模式清晰地闡明了傳播過程及其構成要素,為傳播學的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播渠道不斷變革,受眾身份發生改變,而“5W”模式通過線性脈絡展開,[9]忽視了受眾的反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結合媒體深度融合的新形勢、新背景,以“5W”模式為基礎,構建內容-媒介-主體-受眾“四位一體”的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模式(如圖2)。
圖2 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模式
傳播內容是傳播活動的中心,[10]若想在城市文化競爭中脫穎而出,內容必須擺脫同質化,挖掘具有地域性、典型性的傳播內容。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建設與傳播的基礎,但若想塑造具有青島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品牌,還需聚點成線,對其進行提取和凝練,在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基礎上,準確定位城市形象,塑造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歷史文化品牌。
第一,深入挖掘內涵,科學整合資源。內涵挖掘是青島歷史文化品牌正向發展的原生動力,青島各歷史文化資源地、各級政府應當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資源內涵、提煉文化資源精髓。同時,在內涵挖掘的基礎上,以整體保護、共同開發、主次有別為原則,進一步針對青島不同類型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和有效配置,把文化資源開發的對象從個體資源升級為跨區域的整體資源,把個體資源的文化價值上升為區域間的整體價值。
第二,尋求開發突破點,打造特色品牌。為講好青島故事,在資源挖掘與整合的基礎上,必須以點帶線,尋求開發突破點,立足于青島特色資源,對歷史文化品牌進行設計與開發。以民俗文化品牌建設為例。首先選取能充分體現青島海洋民俗文化的實際載體——蘊涵豐富海洋民間信仰的“田橫祭?!弊鳛殚_發突破點。其次不斷吸納相關的海洋民俗文化元素進行開發與重構,著力打造青島海洋廟會節慶品牌??梢砸浴疤餀M祭海節”為基礎舉辦祭祀、廟會等文化活動,以媽祖、孫仙姑、海神娘娘等民間故事人物為原型開發文創產品、編排戲劇話劇、創作影視作品,并依據海洋物質民俗文化開發特色民宿和漁家宴,從而全面展示青島特有的海洋民俗文化,帶動周邊資源的開發利用,凸顯區域整體性特征,將海洋民俗文化打造為青島的特色歷史文化品牌,給予大眾有深度的文化感知。
全媒體傳播是對傳統傳媒形式進行重新組合架構的新型傳播方式,是基于渠道變革和內容變革形成的“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傳播模式。[11]在城市歷史文化品牌傳播中,為提高傳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應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全媒體傳播矩陣,即由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不同性質的媒體組合形成多樣化傳播平臺(如圖3)。
圖3 城市歷史文化品牌全媒體傳播矩陣
利用全媒體傳播矩陣進行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體現為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兩方面的變革。
在傳播內容方面,各類媒體平臺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特點,單一化的傳播內容無法滿足多種平臺的要求,因此,應針對媒體特點和受眾習慣進行多種生成。例如,微信公眾號與門戶網站的文章編寫方式有所不同,視頻網站和短視頻平臺上的熱門視頻內容與形式大相徑庭。受媒體特點影響,各類媒體平臺受眾的閱讀與收視習慣有所差異,喜好與需求也截然不同。例如,5~10分鐘的城市文化宣傳片適合投放到視頻網站,但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由于用戶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此類長視頻卻無法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在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中,針對不同傳播平臺的特征,應對傳播內容進行梳理,形成多樣的信息形式,以滿足不同的閱讀習慣和需求,即“一次采集、多種生成”。
在傳播渠道方面,需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整合與利用,各類平臺齊聯動,從“一對多”的單向傳播,向“多對多”“多對一”的多元傳播轉變,使傳播渠道覆蓋全平臺,進行多終端、全天候、無縫隙的傳播與滲透。針對不同平臺,可通過新聞、微信推文、城市宣傳片、歷史文化紀錄片、文化專題片、短視頻、VR、AR、PLOG(圖片博客)、VLOG(視頻博客)等形式進行“圖文+視頻+直播+沉浸式體驗”的融合傳播,綜合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全面展示城市歷史文化。
媒介技術與媒體渠道的變革使傳播主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播主體角度來看,如今已經進入以互聯網為傳播介質的傳播主體極端多元化的時代,即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12]在互聯網群體傳播中,傳播內容可分為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和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產內容)三類。針對目前青島多元傳播主體分工協作不明確的問題,在城市歷史文化品牌傳播中,可構建使UGC-PGC-OGC相融合的多次層、全民化傳播主體,以便更好地發揮群體傳播的優勢。
第一,利用一般用戶的情感黏合作用形成口碑效應。UGC的生產主體是集信息接受者、生產者與傳播者于一身的一般用戶。比起文旅局等官方機構在傳統媒體上投放的城市宣傳片,作為生產者的用戶基于自身的興趣與需求生產出來的信息,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更易讓接受者產生情感共鳴,不僅能滿足受眾對內容的需求,而且能滿足其情感訴求,使他們對該城市的歷史文化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增加傳播深度。在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受眾會自發地通過轉發和分享等方式進行二次傳播,從而形成裂變式傳播,拓寬傳播廣度。城市歷史文化各有特色,歷史文化品牌宣傳方式大同小異,若青島能充分發揮一般用戶的情感黏合作用,形成口碑效應,則更易于在城市文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第二,依靠專業人士的專業性生成優質內容。從一般用戶視角展現出來的城市歷史文化往往具有片面性、碎片化、信息良莠不齊等內容專業性上的不足,需要專業人士提供專業、優質的傳播內容來彌補。PGC的生產主體往往是出于個人興趣進行內容生產與傳播,不領取相應的報酬,收益往往來自于閱讀量、播放量及個人賬號粉絲量產生的知識變現與廣告收益,因此,參與專業生產內容傳播的主體與生成的內容數量往往較少。若想推動專業生產內容的發展,激發專業人士傳播的熱情,需要加強對相關視頻、文章的推廣。一是在各媒體平臺給予流量扶持,提高曝光度;
二是通過政府、文旅局等官方網站與賬號進行轉載和宣傳,促使專業人士積極參與青島歷史文化的內容生產與品牌傳播。
第三,發揮行業人士的主導作用進行整體規劃。OGC的生產主體同樣是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行業人士,行業人士會領取相應的報酬。在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中,行業人士主要指受政府、景點等機構聘用進行相關內容生產、賬號運營和內容發布的專兼職人員。政府作為城市歷史文化品牌傳播的主導者,應科學分析、長期規劃、認真落實,找準城市定位,把握宣傳要點,同時大力扶持一般用戶生產內容與專業生產內容的生產傳播。一是要基于自身擁有的豐富、獨特的青島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內容生產,生成大量專業性的傳播內容,提升內容質量;
二是要通過創建話題、舉辦活動等方式引導一般用戶生產內容與專業生產內容的生產主體參與生產與傳播,如在微博、抖音等平臺創建“青島歷史”“田橫祭海節”等話題,這不但能激發用戶參與討論與傳播的興趣,而且具有內容集聚效果,能夠彌補一般用戶生產內容碎片化的不足。
受眾是傳播內容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傳播活動的反饋者,在傳播過程中占重要地位。在傳統的大眾傳播中,傳播受眾是無差別、同質化的社會人群,傳播方式為“由點到面”。而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傳播主體和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帶來了海量信息,隨著無效信息過剩與有效信息匱乏之間矛盾的激化,[13]受眾的接受習慣也隨之改變,從“人找信息”變成“信息找人”,傳播方式轉變為“由點到點”。在此背景下,通過分眾化、互動式傳播方式將信息與用戶需求相匹配是提升傳播效能的關鍵。
一方面,通過分眾式傳播細分受眾,根據用戶需求的差異性,將不同內容與形式的青島歷史文化信息進行精準推廣。政府相關部門應利用大數據,通過數據挖掘等技術,在進行內容生產之前,首先結合不同媒體平臺的特點,對用戶的瀏覽內容、話題參與、轉發評論等數據進行分析,建立用戶需求模型,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選擇歷史文化內容,針對平臺特色生成多樣形式,將符合用戶需求的信息在不同的場景通過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精準推送給用戶。
另一方面,用戶并非被動接受的個體,基于新媒體傳播的交互性,用戶會與媒體形成及時的雙向交流,城市若能探索互動式傳播方式,便能有效提升傳播效能。因此,在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中,還應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根據用戶對所推送內容的評價反饋,進一步加強對用戶需求的了解。如通過點擊量掌握傳播內容的受歡迎程度,通過評論、轉發獲得用戶對該內容的看法和評價,從而依據用戶評價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不斷完善傳播內容、調整傳播策略,以提升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傳播效果指傳者發出的訊息通過一定的媒介渠道到達受眾后所引起的受者思想和行為的變化。[14]傳播效果是檢驗傳播是否成功的最終標準,[15]也是不斷調整、完善傳播策略的重要依據。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效果可以從個體與城市兩個層面進行評估。一是個體層面,即通過一定媒介傳播給受眾的青島歷史文化信息在內容上能否滿足受眾的需求,在情感上能否引起受眾的共鳴。受眾是傳播活動的歸宿,受眾的認知滿意度和情感認同度是傳播效果最直觀的表現。[16]二是城市層面,即傳播所引起的受眾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變化能否達到城市歷史文化品牌傳播的目的。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的目的是通過提升青島歷史文化的知名度、認可度和美譽度,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并以地方特色文化助推經濟發展,從而推動青島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因此,青島歷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認可度和美譽度與文化旅游帶來的區域經濟增長都是傳播效果評估中的重要因素。
傳播效果應利用大數據的便利性,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估。在定量評估方面,通過對青島歷史文化傳播內容的點擊量、點贊量、轉發量、評論量以及用戶活躍度等數據進行監測可以量化傳播效果,掌握受眾對傳播內容的喜好程度,從受眾層面進行評估。對于城市層面的傳播效果,可通過對媒體文本進行測定,并結合網絡調查、問卷調查、面訪調查等抽樣調查方式對歷史文化品牌知名度進行評估;同時,通過對區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監測,來評估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情況。定量評估容易存在表面化的缺陷,因此還需運用定性評估進行深層次的考察與剖析,即建立包括媒體記者、專家學者、政界人士、當地居民、外地游客等人員在內的固定樣本群,[17]定期收集反饋,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的評估。定性評估往往需要對樣本群體進行長期追蹤,城市文化發展與經濟增長也并非立竿見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效果評估體系應堅持常態化、追求長效化。
檢驗傳播效果不是關鍵,提升傳播效能才是目的。通過建立多維度、長效化的評估體系,可分析發現青島在歷史文化品牌傳播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從而依據評估情況及時調整傳播策略,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文化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提速競跑。
城市歷史文化品牌作為城市特有的文化符號,是彰顯城市獨特人文精神的動力之源。青島現有的歷史文化品牌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大眾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無法更好地將優秀的歷史文化推而廣之。媒體深度融合促使傳播模式發生變革,為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構建內容-媒介-主體-受眾“四位一體”的青島歷史文化品牌傳播模式,挖掘地域性歷史文化傳播內容,推進傳播形式由單向傳播向全媒體傳播、傳播主體由單一性向多層次全民化、傳播方式由“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轉變,并依據傳播效果評估情況及時調整和完善傳播策略,從而充分展示青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歷史文化品牌成為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依據和有力抓手,有助于推動青島高質量發展,在激烈的城市文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猜你喜歡青島歷史融合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今日農業(2021年19期)2022-01-1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數學)(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現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上合,從青島再啟航金橋(2018年7期)2018-09-25青島如何引進人才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青島明月申牌?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6年5期)2016-11-07新歷史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歷史上的6月科普童話·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歷史上的八個月科普童話·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