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后感范文第1篇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鋼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百家講壇觀后感【五篇】(全文),供大家參考。
百家講壇觀后感范文第1篇
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鋼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剛。這讓我想起了張三豐的太極拳,據說當時張三豐正在樹林中練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烏龜正在惡斗,便靜靜的站在一旁仔細的觀察起來。蛇的動作迅速而凌厲,烏龜的動作緩慢而精準,神奇的化解了蛇的進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頭,贏得了這場惡斗,佇立在一旁觀看的張三豐被這出奇制勝,以柔克剛的招式給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極”的概念,以柔克剛,獨步天下,傲視群雄。這和老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太極拳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精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老子曾問他的弟子們,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們答,是水。老子又問,那天下最戰無不勝的是什么?弟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此時,老子悠然答曰,水能滅火,水滴石穿,則天下至柔即為天下至鋼,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為則無不為。
我不禁愕然,這高深莫測的語言中包含著人世間最真摯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時候,退讓并不是懦弱,這恰恰是一種人生智慧。
百家講壇觀后感范文第2篇
[關鍵詞]百家講壇 社會注意力 吸引
一、社會需求
百家講壇節目是以電視傳播的形式出現的,而對于這種傳播模式而言,觀眾手中的遙控機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如果吸引不了觀眾的眼睛和耳朵的話,觀眾手中的遙控機就會毫不留情地把你換掉,盡管你的內容很精彩。那么該如何抓住觀眾的眼球呢?就是要跟社會的需求、社會的注意力保持一定的接觸,如果沒有這種接觸的話,即使你有百般的武藝,也找不到追捧者,這也就正印證了恩格斯在一百多年所說的“再好的一個主義,再好的一個主張,如果你不跟老百姓的實際需要相接觸的話,你也是一個沙漠中的布道者”,所能造成就是資源的虛置。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一面中國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一方面大眾卻感受不到這種精神財富所能帶來的精神享受(抱怨文字晦澀難懂,不易理解等);
一面是許多大學的教授老師們數十年沉浸在“故紙堆”中苦心做學問,出了成果卻礙于出版經費而苦惱,一方面又是大眾關于傳統文化信息接收渠道窄的抱怨。刨根究底,就是文化供給方與文化需求方沒達成有效的銜接的困惑。百家講壇就牢牢地抓住了這個需求市場,把節目的策劃重點落在學術研究的最終成果應該服務于大眾上。的確,百家講壇的受歡迎程度很大地佐證了其市場定位的準確性。
察覺到市場需求,能否持續性高質量地進行內容輸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人們對歷史文學類題材的關注度是比較強的,原因就在于歷史文學類題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與趣味性,正是由于這些因素造成了文化市場上歷史類文學類題材的電視劇層出不窮,但是戲說成風,久而久之,對歷史的誤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眾的社會認知,因而人們渴望對歷史的正確解讀,古人言,“滅其國,先滅其史”。對民族、對歷史不負責任的精神文化產品,我們不能小視。對于尚未有專業知識儲備的那些青少年而言,歷史的誤傳小則影響他們的歷史觀、人生觀,大則會造成民族文化傳承的危機。百家講壇雖說將歷史事件故事化,但是仍堅持內容學術化的特點,這既保證了所傳輸的知識的嚴謹性,又保證了所傳輸的知識能夠被大眾所接受。在知識的傳輸過程中我們能明確的感受到每個專家所引用的史料,都是確鑿的。
二、心理學的角度
清楚了社會的需求之后,該如何吸引社會注意力呢?從心理學的一般原理中,我們能感受到有兩個因素很重要,那就是規模和特色。
百家講壇所具有的規模要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百家講壇依靠的是央視這棵大樹,其權威性、公信力,覆蓋面,采集相關資料的能力是其它媒體所不能抗衡的。在中國,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與信息傳播的權威性、公信力具有天然聯系。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的電視媒體是一個宣傳與經營的混合系統。一方面,它依托于各級政府而存在,一級媒體代表一級權威,是各級政府的宣傳平臺。另一方面,我國沒有商業臺和公共臺之分,由于不同級別的媒體,代表不同層級的行政權威,它們發出的聲音,它們在受眾心目中的影響力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級別的傳播平臺。自然中央電視臺就成為中國大眾心目中最權威的媒體,它所傳播的內容可信度也最高。而百家講壇就很幸運地擁有了這個優勢。其二在于百家講壇發展至今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大眾媒體的前期預熱,圖書音像的后期跟進的模式正在形成。山東大學馬瑞芳教授以研究《聊齋》見長,以前寫過八九本關于《聊齋》的專著,最多也只印1萬冊,但到百家講壇欄目開講聊齋人物后,一下子被大眾所熟悉,不僅新著《馬瑞芳講聊齋》出版后不到一月就再版,還帶動了她之前著作的熱賣。這幾乎是所有上百家講壇的學者所能經歷的。另一個因素就在于百家講壇自己特色的形成。如何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呢?簡而言之,就是難以被別人所替代。如何才能不易被別人所替代?就是要有獨特的資源、獨特的定位、獨特的內容、獨特的服務。百家講壇獨特的資源就在于它充分地把握了“學術資源”來抵抗戲說成風的風氣,以滿足大眾渴望歷史真相的心理。其力量所系就是權威地公諸史實。通俗、親民則是其節目一貫的定位。百家講壇一直致力于的學術研究的最終成果應該服務于大眾,其內容立足于學術研究,傳播手段靠講故事,且帶有些許的娛樂精神,講授者演講風格親切幽默,語調抑揚頓挫,還常伴有豐富的字體語言,大有新瓶裝舊酒,不改其味的架勢。懸念牌、名家牌、順勢牌則是百家講壇紅火至今的獨特內容。百家講壇的制片人萬衛認為口播類的節目必須要有懸念牽引,因為對于觀眾而言,有懸念的東西才是最吸引人的,就如觀眾之所以喜歡看電視劇很大原因在于它撲朔的劇情一樣,如果節目一開始講授者就一板一眼的話,即便內容萬般精彩,也吸引不了觀眾。2005年,接著熱播的電視劇《漢武大帝》的勢頭,百家講壇就專門邀請學者易中天給觀眾揭秘漢朝人物,就近說遠、就熟說生、借題發揮。隨后又做了鄭和下西洋以及二戰的選題,這些節目都從時事出發,借題發揮,打順勢牌,都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名家牌,就是對專家的選擇,既要看中其扎實的學術研究,又要具備公眾演講的能力,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選擇的專家,他在他的領域里也許是好的學者,但是在《百家講壇》這樣一個普及性的文化場合,他也要做得好,就要比較冷靜地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氐降钐玫臅r候,學術依然研究得很好、很扎實;
走出來的時候,面向大眾,會用另一套語言,另一種思路,把自己的學術傳達出來。具體的做法,就是結合電視口播節目的特點,少做抽象的理論分析,強調敘述的故事性和懸念性,抽象理論只是在關鍵的時候來一個畫龍點睛就行了。百家講壇獨特的服務就在于完成電視視聽元素的滲透,將視聽元素和學者們的講解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從傳統意義上說,講座類節目由于其內容的限制,并不是很適合電視這種視聽媒介傳播,而百家講壇就充分利用畫面穿插的剪輯手法,還注意使用現今流行的FLASH圖畫等來彌補視覺上的缺陷,將知識性、可聽性和畫面觀賞性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把文學的甚至評書的結構形式運用于真實的史料編織中,與電視傳播的形式十分契合。
百家講壇觀后感范文第3篇
摸清欄目制約因素,打開一方新天地。據了解,《百家講壇》的創意最早就是來自科教頻道當時的負責人高峰,他有感于大學里的講座很受歡迎,許多教授講得非常精彩,并且互動也很熱烈,就想把一些講座搬到電視上來,于是就有了《百家講壇》這樣一個欄目。早期的《百家講壇》內容選擇十分龐雜,也正因此,前期的《百家講壇》始終徘徊于央視末位淘汰的邊緣,幾經探索、調整,直到2004年推出北京社科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先生《清十二帝疑案》系列,一下子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一舉使《百家講壇》創下了當時科教頻道的最高收視率后,《百家講壇》才搞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樣的節目,不適合做什么樣的節目;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人們慢慢開始觀看《百家講壇》時不再換臺,就連剛上小學的學生也很喜歡聽“老頭兒講故事”;
也是自那時開始,《百家講壇》逐步摸清了欄目的制約邊界,選題不再包羅萬象,而是逐漸向歷史和人文方面集中,陸續推出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王立群讀史記系列等膾炙人口的節目,不斷地創出收視高峰。
我們打開《百家講壇》欄目歷年的節目播出表可以發現,欄目前期曾有很多重量級的人物登上過欄目的講壇,不乏大家和名家,但他們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一個欄目本身是有其局限性的,即使有大家或名家也很難突破這種局限性。通過《百家講壇》欄目的內容變遷對收視率的影響我們不難看出,一個電視欄目在內容的選擇上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內在規律性的,符合這種規律就會大受歡迎,反之則門可羅雀。
《百家講壇》欄目局限性分析?!栋偌抑v壇》欄目的局限性突出表現在:第一,必須要有合適的主講人;
主講人不光要有很深的學術功底,還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時還要能把握好觀眾的心理。在電視上,因時間有限,主講人不可能與現場觀眾產生互動,更不可能與電視機前的電視觀眾直接交流,因此主講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抱著科學和認真求證的態度把講述內容故事化,每講自成章節,同時還要環環相扣;
觀眾喜歡聽故事、聽細節,這就要求主講人能很好地把握觀眾的普遍心理。這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紕漏,觀眾就不會買賬。
《百家講壇》欄目制片人萬衛說過,“主講人是核心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主講人成就了《百家講壇》。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優秀的主講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欄目的發展,通過對2007年前8個月的欄目播出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如今最有影響力、播出內容最多的主講人還是易中天、閻崇年、王立群、紀連海、劉心武等。重播最多的也是他們的節目。
第二,不是任何內容都適合登上《百家講壇》的?!栋偌抑v壇》從過去的內容龐雜――科技、數學、歷史、經濟、文學等無所不包,到目前的有人驚呼《百家講壇》變成了“史壇子”,這個過程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在于觀眾愛聽故事,而歷史的真實震撼力以及易普及性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在操作上更易于把握;
另一方面在于人們所普遍具有的認知渴望,我們知道,《百家講壇》的許多知名節目都是“順勢”而成的,比如《清十二帝疑案》的推出就是在當時滿屏幕都是“清宮電視劇”、“戲說”的基礎上,人們普遍想了解歷史真實的情況,《百家講壇》正好滿足了人們這樣的需求,于是一下子火爆起來。電視很重要的功能還是娛樂,想通過《百家講壇》這種形式普及深奧的知識,還是很難的。另外,《百家講壇》還做了大膽的嘗試,在學者名家之外請相關人士分別講述了“紅旗渠的故事”和“楊子榮”,也是一種突破吧。
綜合上述兩點,內容上突破很容易,有很多內容都可以成為《百家講壇》的選題,比如關注了那么多中國皇帝,世界那么大,我們是不是應該抬頭看看西方了,西方的發展史,對我國現階段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啟示意義;
科學、技術上的某些有趣故事同樣也為人們所廣泛關注:藝術的魅力、文學的意境,觀眾也是想了解的,總之,只要有趣,觀眾都是可以接受的。最關鍵的還是主講人,只要有合適的主講人,相關內容上的限制也會取得突破。正因為目前主講人特別稀缺,《百家講壇》寧缺毋濫,寧可重播也不降低標準,內容上的突破才顯得比較困難??梢钥闯?,《百家講壇》目前遇到了突破上的瓶頸。
把握局限,突破發展。通過上述分析,由于欄目自身的局限性,欄目在這一時期遇到了發展的障礙――非常缺乏能講述新內容的主講人,其實這種障礙是發展中的障礙而不是系統性的障礙,欄目總體的制約和局限在于不能沒有優秀的主講人和觀眾感興趣的講述內容,目前能夠做到的首先應該是尋求內容上的突破。另外,最關鍵的還是根據主講人的幾個制約條件來尋找優秀的主講人,因此,欄目組可以在內容方面廣泛征集選題,組織專家進行研討和篩選,建成選題庫,并不斷補充內容;
然后根據選題內容通過各種方式選拔、打造一批新的主講人和學術明星。作為一檔在觀眾心目中已經有相當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學術欄目,《百家講壇》必須突破。
任何欄目都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制約因素和發展過程中的局限性,只有對這些制約因素和局限性清醒認識、認真分析,并以制約因素為條件,不斷尋求內容上的突破和形式上的創新,欄目才有可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歷久彌新。
百家講壇觀后感范文第4篇
很多人是在知道易中天之后,才知道《百家講壇》的。其實,《百家講壇》的創辦遠早于此。
2001年7月9日,基于辦一個“開放式的大學”,把各路專家、學者從教室里搬到電視上來,以彌補許多觀眾無緣進入大學的遺憾的想法,《百家講壇》正式創辦,當時的口號就是“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做學術大師與普通百姓之間的橋梁”。開播伊始,擔綱主講者皆為各學科頂尖學者,比如霍金、楊振寧、李政道、童慶炳、葉嘉瑩、莫礪鋒等名家都相繼到節目做客。專家講課的內容也比較雜,從自然科學到人文常識、飲食起居、養生保健,幾乎全都進了“講壇”。
“其動機很好,不想觀眾并不買賬,原因是聽不懂那些過于專業的東西,收視率極低?!薄栋偌抑v壇》制片人萬衛說。
為了提高收視率,《百家講壇》開始在形式上做一些變化,將主講人由一個變為好幾個座談?!暗Ч矝]有太大的改變。好在那時央視領導對其收視率要求不高,權當它是一個公益性欄目?!比f衛說。
《百家講壇》創辦初期是沒有收視率指標的。2003年央視開始用收視率作為衡量欄目的指標,實行末位淘汰制,《讀書時間》因為收視率不行被淘汰了,眼看就要輪到《百家講壇》,編導們有些急了,開始研究觀眾,研究市場。2004年,在第二任制片人聶叢叢的主持下,《百家講壇》推出了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迎來了較高的收視率。
在這種變化的節點上,《百家講壇》迎來了它的第三任制片人――萬衛。面對著收視率這把高懸的長劍,萬衛開始重新定位《百家講壇》。他覺得當時節目的方向是百科,打造的東西不明確,所以他上任的首要任務是著手打造拳頭產品。在研究了過去收視率高的幾期節目之后,萬衛將欄目的定位從精英文化轉變為大眾文化,并將讀者劃分為三類人群:第一類是四十歲左右愛學習的女性。她們一般不太愛看電視娛樂節目,或很少看電視,喜歡看書,但對歷史不太了解。第二類是眾多的老年知識分子。他們有書,愛看電視連續劇、新聞,以此消磨時光,一輩子渴望學習,但學的知識比較雜,缺乏系統。對中國歷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樣的并不十分清楚。第三類是一些文化不太高,甚至相當低的人。這些人知道很多歷史故事,但來源不是書本,而是民間的口頭傳說,這些傳說跟歷史真實不一樣甚至相反。
在將“大眾”放在首位,將“學術通俗化”這個方向下,《百家講壇》欄目組開始四處物色合適的主講人?!栋偌抑v壇》一共有四個欄目組,每個組都到大學去找主講人,他們請校方推薦、通過學生推薦,由雙方推薦他們學校的名嘴。然后欄目組跟這些名嘴見面,給他們錄像?;貋碇笏麄兏鶕浵裱芯棵鎸︾R頭時這些人的表述能力、人格魅力,之后再看他研究的學科有沒有目前大眾感興趣的內容。然后他們敲定一個試講的選題,在準備試講的過程中編導和主講人不斷地溝通和交流?!栋偌抑v壇》很快迎來了發展的高峰。
2005年4月,被欄目組在鳳凰衛視節目中發現的易中天正式登上《百家講壇》開講“漢代風云人物”,他語言風趣幽默,《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路攀升。而隨后開播的《品三國》,更是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學術明星”,也創下了《百家講壇》發展歷史上的一個新高度。
2005年7月,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中學歷史老師――紀連海,走上《百家講壇》,創下了該欄目開播以來的最高收視率。而他,更是因此也成了全國名人。
2006年國慶節,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于丹出現在《百家講壇》。從一個不為很多人知道到擁有數以萬計的粉絲,于丹只用了7天時間。
百家講壇觀后感范文第5篇
海選:三管齊下+毛遂自薦
《百家講壇》的體制是這樣,萬衛是制片人,制片人下面有執行主編,執行主編下面是編導,這樣分三個層級。欄目人員又分為四個小組,每個組都是有固定的主講人,誰發現的主講人誰就做,每個組也要為節目收視率、影響力等各個方面負責任。
即使在欄目內部,編導們也不諱言“海選”這個選拔主講人的環節。主講人王立群向記者透露了欄目到各個大學進行“海選”的方法,他稱之為“三管齊下”:“第一,在校園網發公告,征求主講人,全校教職員工都可以去;
第二,請人文院系推薦幾個好的老師,進行面談;
第三,走訪大學生,讓他們推薦講述好的老師?!?/p>
除了“三管齊下”,還有一些輔助方式。比如小圈子的推薦,“小于丹”蒙曼結緣《百家講壇》,就是因為她的學長、在壇里講唐史的孟憲實教授的推薦;
而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李浩透露,毛遂自薦的學者也大有人在,“有的老師就把自己講課的錄像寄過去,和節目組的人套近乎,希望能得到賞識,一夜成名?!?/p>
面試:尷尬地對著鏡頭“胡說”
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段懷清曾經參加過《百家講壇》的面試。那十分鐘的試錄,用段懷清的話來說是個“尷尬的過程”,“沒有任何限制,就要求你對著鏡頭講十分鐘。就對著一個攝像機,什么人也沒有,就是胡說?!?/p>
能否成為《百家講壇》的主講,決策權最后還是在制片人萬衛手中。萬衛曾提出了“三維選人軸”理論:這個選人軸中,Y軸是縱軸,對應這個備選主講人的文化和學術根基。X軸是橫軸,也就是備選主講人跟大眾交流的能力,要口齒清楚、思維縝密,同時最好有幽默感。而Z軸,則是直指人心的,就是這個人要有人格魅力,受觀眾喜歡。全部符合這三者的學者,才能進入正式的打造明星程序。
包裝:“職業演員”的誕生
易中天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你要想在《百家講壇》講好,第一個條件就是你甘愿被修理;第二是你能夠被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