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鎮村級集體經濟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
鄉鎮村級集體經濟調查報告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堅持真扶貧、扶真貧,精準扶、扶精準,重點扶、扶重點,整體扶、扶整體,長遠扶、扶長遠的工作方針,圍繞脫貧目標,搶抓省、市扶貧攻堅的重要機遇,本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結合xx縣全域旅游、打造秀美鄉村的統一部署和我鎮實際,對xx鎮村級集體經濟進行調查,為培育農業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明確我鎮未來的發展目標和定位、空間布局、產業重點和保障措施提供規劃和指導,實現全鎮經濟社會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一、基本情況
xx鎮位于xx縣西南部,xx中游北岸,東、南與xx鎮、xx隔河相望,西連許村鎮,北接中云鎮,東北角毗鄰紫陽鎮,是xx縣的南大門。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77平方公里,下轄玉坦、程家灣、曹門、新屋、薛村、xx、潘村、楊村8個村委會和大山頭、青蓮2個社區居委會,66個自然村,109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5萬,下轄14個黨支部,現有黨員490人,其中女黨員79人。鎮人民政府駐地xx村,傳說唐代詩仙李白(字xx)曾漫游至此而得名。
xx地勢北高南低,樂安河沿東、南邊界西流,有橫槎水等在境內匯入樂安河。境內森林茂密,資源十分豐富,土地肥沃,稻田成疇,現有耕地1.75萬畝,山林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是xx縣重點農林生態鄉鎮,同時全力打造xx工業小區,全面建設工業重鎮、農業大鎮、旅游強鎮、和諧名鎮。
二、存在問題
1、普遍存在問題:
我鎮產業發展勢頭不強,缺乏產業支撐,農民生產經營渠道窄,收入來源少,生產經營單一、經營規模小,大多數農民收入基本來自第一產業,而且大多數以種糧油和養殖業為主,副業收入比重低、數額少,農民家庭生產經營規模仍處于較低水平。村民思想觀念相對落后,文化水平較低,對致富項目不關心不參與,缺乏科學種田知識,不敢也沒有能力去冒風險賺取更多的收入,產業發展氛圍不濃。農業的生產結構不合理,種植業在農業生產中還占絕對優勢,而能體現地區資源優勢的畜牧業、林業、生態旅游業卻發展不足,餐飲、旅游和商貿流通等服務業尚未形成規模。
目前,在全鎮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中,農民收入主要還是來自兩塊,一塊是家庭種、養殖業,一塊是赴外打工。
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體偏低。區域位置好的村能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有限開發的村隨著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少,增收后勁嚴重不足。相當部份的村還是吃飯經濟,有收入零積累甚至負積累的現象十分普遍,位處偏遠鄉鎮交通不便的村級集體不斷沒有經濟來源,而且還要為村村通路工程而到處舉債修路,從而繼續加大這種經濟收入差距。
2、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想動力不足。部份村兩委班子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集體經濟費力不討好、吹糠不見米,習慣于將集體資產簡單化處理,分光、賣光只圖一時好過;
加之村黨支部書記調動頻繁,對發展集體經濟缺乏耐心,也無心思考長遠之計,工作只停留在應付完成上級下達的工作任務上,不圖發展、但求無過。
3、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持續時間較短暫。部份村單純依靠項目實施、為企業生產提供服務獲取協調費,沒有潛心思考如何搶抓機遇實現自身持久發展,等到項目竣工或企業停產后,集體經濟經過短暫發展后又歸零到空殼村行列。
4、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制度保障。村級經濟經營得一般的村,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才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干部群眾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斗、主動作為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
5、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產權利用效率偏低。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得不到體現,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得不到體現。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費補償問題上分光用光的現象。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補償費、青苗費均一起分到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卻分文沒有收取。二是農村發展留用地政策受條件、資金等因素的制約,絕大多數村得不到享受。
三、總體思路和下步工作計劃
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以建設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的現代化新村莊為目標,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打造區域旅游、特色養殖、特色種植三大產業鏈,延長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體系,增強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構筑區域特色更加鮮明、結構布局更加合理、競爭優勢更加突出的新的發展格局,著力打造產業重鎮,區域新城。
按照一二三產互動、城鄉經濟共融及精準扶貧、產業增收的總體要求,以規劃為引領,以科技支撐,以投入為保障,充分調動和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強化農業產業基礎設施條件,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實用技術推廣應用,開拓農產品市場,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突出生態、綠色、安全,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及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和脫貧奔康。
1、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鎮域生態良性循環。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尋找最佳的結合點,更加注重資源的優化配臵與合理利用,強調資源開發的遞進性、合理性和可持續性,注重產業開發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使發展規模、速度與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堅決杜絕盲目開發、無序競爭,絕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發展,努力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新路子。
2、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共聯。堅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這一主導思想,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體系建設;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區域旅游、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產業為重點,強化技術支撐,突出市場培育,逐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3、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協同。因地制宜,突出實效,結合我鎮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村一業的產業發展要求,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做到長短結合,種養循環,產銷相融,著力在畜禽、種植等方面下功夫,培育產業基地與現有產業集中連片打造,突出產業發展實效。
4、優勢特色和主導產業示范帶動。根據廣大村民意愿,以培育主導產業作為發展主線,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加快形成特色優勢,緊緊圍繞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產前、產中和產后開展一系列符合現代產業發展要求的產業化組織經營和管理,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和農業龍頭企業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產業的現代化水平。
5、農作物品種推廣和農業科技轉化應用。大力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理念。以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為根本方向,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6、充分發揮好政府主導和群眾主體作用。按照政府引導、群眾主體、部門支持、社會參與、市場推進的思路,艱苦奮斗、苦干實干,增強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形成發展合力。加強引導,更新觀念,尊重農村農民主體地位,提供自我管理水平和自身發展能力,立足自身實現脫貧致富,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我鎮村級要全面清理不利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規章制度,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一是盤活存量資源,有山用山、有水用水的發展類型,包括出租水庫、山塘、門面、土地、林地等集體資產。二是依托企業發展,村企共建。有條件的可以創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要利用當地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發展加工業拉長產業鏈而這也正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難點。三是建立服務市場興辦各類服務實體。本著為民服務的方針為本地的個體私營企業開展產品推銷、供應原輔材料以及信息、運輸、餐飲等有償服務既為農業和農民走上市場架起橋梁又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裝壯大增添一條途徑。四是偏遠村要搞好農業資源開發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立足當地農業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發展新項目開拓新產業。發展一些集體統一經營的種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開發利用集體自然資源如山地、水資源等通過招標等形式開發經營獲取收益。五是借用我縣豐富旅游資源和打造全國秀美鄉村這一契機來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發展旅游,鼓勵村集體依托山水、古建等旅游資源優勢,積極融入到旅游產業中來。通過專派干部外出實地學習考察,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好優勢資源、優秀人才,還發動精準扶貧戶共同參與,找好找準項目共同發展村集體經濟,為全鎮人民創造福利,實現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