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項目調查報告3篇(精選文檔),供大家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根據《藥品說明書標簽管理規定》和《中藥、天然藥物、處方藥說明書格式》的相關要求,對我院藥房70種中藥說明書和11種進口或合資企業藥品說明書進行比較分析。
2 討論
2.1 藥理作用
此項提供的是藥物的臨床藥理和藥物對人體作用的相關信息,是臨床對癥治療、合理用藥的重要依據。在調查中發現,中藥說明書對藥理作用的敘述過于簡單,而進口藥品說明書則對藥理作用的敘述比較詳細。這表明相當部分廠家對此不夠重視。
2.2 功能與主治
藥物的作用和適用范圍應實事求是,符合中醫理論,不應加入現代藥理內容,但有部分藥品說明書此項出現改善微循環、抗炎、降糖等現代藥理語言,同時說明書說得比較模糊,不利于藥物的正確使用。
2.3 用法與用量
藥品說明書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老、幼等情況分別說明給藥方法及常用劑量,不宜用小兒酌減或遵醫囑等語言,使患者無所適從,可以增加兒童劑量換算表。用法上應使用通俗易懂的文,為患者提供更為詳細、明確的信息,如大多數中成藥宜用溫開水送服或沖服,補腎藥可用淡鹽水送服,活血類中藥可用溫黃酒送服[2]。
3.4 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包括毒副作用、過敏反應等,需要重點交代清楚。長期以來,中藥被認為是安全可靠的藥物,出現長期服用,非處方用藥及不辨證用藥的情況,但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發現中藥制劑并非絕對安全,服用中藥引起不良反應的病例逐年增多,有些藥物的不良反應甚至很嚴重,這些應在說明書中如實紀錄。當患者服藥后出現異常表現時,醫生能夠判斷是否由于不良反應所致,以便及時處理[4]。
2.5 藥物相互作用
近年來,臨床上嘗試將中藥與西藥配伍使用,配方合理確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配方不合理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甚至中毒。但相當一部分企業對此沒有作出說明[3]。
3 調查建議
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規范和統一中藥說明書起草和評審標準,藥品說明書是指導醫師臨床用藥和患者自我保健、治療的依據,它的科學規范與否直接影響患者的用藥安全,是具有法律意義的文書,格式必須規范、統一,內容必須科學、真實。
目前,我國中藥的說明書的質量較以前有了顯著提高,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信息不全面,語言過于簡單、籠統,淡化了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中藥生產企業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強對中藥藥理作用、禁忌證、不良反應的相關研究,重視說明書的編寫,在保持原有中醫特點的基礎上,盡量接近西藥的格式,完善說明書的內容,建議加入藥物過量(包括癥狀、急救措施、解毒藥等)、警告項(儲藏于兒童不可及處、是否影響駕駛與精密操作等)。
藥品監管部門也應當加強對藥品說明書的審核、修訂、完善,保證說明書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讓規范的藥品說明書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服務于大眾。
項目周邊商業物業租金水平調查報告
一、調查目的綠城長興廣場項目周邊商業物業租金水平調查,目的在于確定項目招商的基準價格,推進項目招商持續良性地運營,并確保合作雙方具有一定的合理的贏利空間。
二、調查范圍
以綠城長興廣場項目為核心,東至人民北路、南到解放路、西至長安路、北至縣前街。
三、調查方式
走街選點訪問。
四、綜合分析
1、人民北路。
本路段屬于三類路段,租金相對較低。底商:日租金48元;二層:日租金1.6左右。
案名 樓層 面積(㎡) 年租金(萬元) 日租金(元)
人民北路銀時代店 一層 30 8 7.3
人民北路兩岸咖啡店 二層 500 30 1.64
西魚巷59號嗒滴嗒童裝店 一層 70 9 3.5
4、長安路。
該路段沒有象樣的商業店鋪,零星店鋪租金極為低廉,不具參考性,基本可以忽略。
案名 樓層 面積(㎡) 年租金(萬元) 日租金(元)
金陵中路292號(空置) 一層 25 10 10.95
金陵中路318號汀凡詩女裝店 一層 30 6 5.4
縣前中街385號(空置) 二層 800 70 2.39
5、縣前街。
重點調查了位于縣前街與道園路相交處第3大道商業廣場。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為3.7萬平方米,其中四層裙樓為內街式商業建筑約2萬余平方米。
該項目一層日租金報價每平方3.5元;二層報價2.5元。
據該項目內部人士透露,長興第三大道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以1.4元的底價從業主手中獲得招商運營權。
案名 樓層 面積(㎡) 年租金(萬元) 日租金(元)
解放中路376號李寧運動店 一層 83 37 12.2
解放中路389號(空置) 一層 90 41 12.4
解放西路115號和記菜館 一層 200 12 1.64
解放西路246號佳業房產經紀 一層 30 4 3.65
五、本案租金定位
綜合項目周邊租金水平,特別參考第3大道,我們認為本案以底層3元、二層1.5元作為第一年度雙方合作的基準價格比較合理。每平方上浮0.51元作為招商方的回報。
理由:
1、這個價格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從商業街培育的角度,需要放水養魚,租金水平不宜定得太高。這個價格可以維持開發商的運營成本。
2、這個價格具有一定的成長性。按照長興的習慣做法,可在此基礎上每年遞增5%,能保持項目持續性運作。
農村實施財政支農項目工作調查報告
鄉行政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的東南部,河西岸,水庫的上游。轄4個自然村,10個村民組,全村510戶,口人,全村土地總面積4.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萬畝。幾年來,這個村依托財政支農項目整合資金,著力打造新型農村經濟。不但推進了新農村的建設步伐,而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這個村農民人均收入不足660元,到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多元。,在全旗遭受到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的情況下,農民人均收入仍然達到7000元以上,村人均收入已跨入全旗村級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梯隊。而這一成績的取得,恰恰說明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整合在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整合成為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杠桿,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一窮二亂三弱的歷史現狀
前的村,可用窮、亂、弱三個來概括。
(一)村集體、村民窮。村地處旗北部比較偏僻的丘陵山區,這個村交通不便,地下資源匱乏,村里的集體、個人更是沒有任何企業和產業。末,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660元,80%的村民住的是土坯房,農機具和農用運輸工具更是沒有幾臺。村債務高達20多萬元,一年僅利息一項就要支付5萬元左右,是旗這個貧困旗比較典型的貧困村。
(二)秩序亂。由于貧困,全村生產生活無序,鄉村干部組織開會難,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干部之間關系緊張,干部和村民之間的關系也很緊張。村民糾紛不斷,上訪、告狀現象時有發生,農閑時候賭博成為習慣,進而導致家庭矛盾上升,社會治安秩序較為亂,村民精神面貌渙散。
(三)農牧業基礎薄弱。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旗乃至村的自然氣候特點。實施千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前,全村只有2眼機電井,660畝水澆地,人均只有3分水澆地,屬于典型的靠天吃飯農業,豐年溫飽,災年幾乎顆粒不收,這個村的老百姓只能在溫飽線上徘徊。由于村民文化知識少,思想意識落后,缺乏科學種養技術,搞項目只能靠行政命令,加之技術服務跟不上,市場流通渠道不暢,信息閉塞,種烤煙、紅干椒賣不出去不掙錢,養雞賠本,當時村民編出了帶有諷刺意味的順口流:烤煙剩小廟(烤煙房),辣椒拉拉一道(不值錢遍地都是),養雞剩個罩(雞籠子),種甜菜攢把票(企業為農民打白條)。
村并不是山青水秀,百姓富庶安康。嚴酷的社會現實擺在旗鄉兩級干部和有關部門領導的面前,要發展經濟,要幫助農民發家致富,必須走出一條適合村特點的新路子。必須從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抓起,必須以發展新農業、培育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為著力點和落腳點。
二、依托財政支農項目整合資金扶貧扶志造血
村被自治區列為首批千村扶貧開發工程項目村和農業綜合開發飼料糧基地建設項目村。三年共整合投入財政支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0萬元,其中扶貧資金20萬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40萬元。用于以打配機電井為主的水源工程建設和肉羊養殖項目。按規劃,三年完成了新打配機電井6眼,埋設地下輸水管路4000延長米,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700畝。在上海、中海、下海三個村民組發展小尾寒羊養殖戶60戶,引進小尾寒羊302只。
投入扶貧貸款128萬元,用于養殖戶發展養殖蛋雞8350只,引進優質基礎母豬389口,肉羊1500只,重點推動了全村雞、豬、羊三大主導產業的發展。
又將村列為旗整村推進工程項目村,旗設施農業開發項目重點村。分別一次性投入財政扶貧資金70萬元,投入財政設施農業建設補助資金216萬元,村集體投入資金149萬元,村民自籌55資金萬元,用于發展設施農業1100畝,打配機電井一眼,建水塔1處,埋設輸水管路6000米,建村衛生室1處和科技培訓等項目。
同年,又申請上級財政支持15萬元,用于村擴建協會項目。建設家畜綜合服務站一處200平方米,配備相應人工改良設備。引進優質基礎母豬60口。引進種雞只。購置電腦、傳真機等信息建設設備一臺套。
財政支農項目資金如雪中送炭,又如久旱的甘霖,為這片貧瘠的土地和這里貧困的農民注入新鮮的血液,增添了發展后勁。目前村的農業、牧業、水利、經濟合作組織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和顯著增強,村民的生產、生活、產業化建設項目的做大作強等等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各業并舉農民在發展中得到豐厚的實惠
經過幾年的建設,通過財政整合資金項目的開發和治理,村水澆地保灌面積和節水灌溉面積逐年成倍增加,現在水澆地面積由初的660畝增加到現在的6700畝,十年增長10.2倍,農牧業基礎條件得到徹底改變。農牧業基礎條件的改變,為全村種養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牧業提供了可靠保證。到,村10000畝耕地中,水澆地面積已達到67%,其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1%。
1、種植業。有了有力的水利條件,產業結構的調整得以實現,村種植高產水地玉米2500畝,種植烤煙550畝,種植甜菜800畝,良種繁育800畝,試種返季西瓜600畝,油葵300畝。全村通過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收入約750萬元,純收入490萬元。
2、設施農業。截止到10月底,全村發展日光溫室大棚270棟,占地1100畝。今年110月底前每棟蔬菜大棚的純收入1.6萬元,270棟日光溫室大棚為種植戶創收純收入為432萬元。
3、養殖業。種植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了全村養豬、養雞、養羊等養殖業的規模發展。牧業年度統計,全村生豬飼養量達7600口,年出欄超過4000口,創收入560萬元,養殖戶增加純收入120萬元;全村養雞戶飼養蛋雞4.5萬只,蛋雞養殖戶純收入為200萬元;
肉羊存欄4100只,年出欄小尾寒羊約3000只,創收90萬元。全村養殖業增加純收入為410萬元。
今年110月份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一個昔日條件最差的村成為全旗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村。
四、值得學習借鑒的措施和經驗
窮則思變,村的農民在村兩委班子帶領下,在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強基礎、調結構、謀發展。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甩掉了一窮二白帽子,而且經濟社會的發展走在全旗各村的前列,讓世人感到震撼。村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1、科學制定規劃,選準發展切入點
以自治區實施的千村扶貧開發工程為契機,由旗里有關部門牽頭,組織鄉政府和村兩委班子,科學地制定了村-的長遠規劃。以扶貧開發項目為主,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和其他財政支農項目等項目資金,根據村的自然、生態資源等條件,確定村的經濟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即充分利用和開發地下水資源,打實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養殖業,并使之形成養殖產業化規模;
發展設施農業建設,搞高標準的日光溫室和蔬菜大棚建設;
調整種植業結構,重點發展水地玉米、烤煙、甜菜、良種繁育等高產和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規劃主要是圍繞依靠科技手段發展現代農牧業,合理制定出村的發展目標。即從2到基本實現全村水、電、路、廣播、通訊五通,打好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基礎,全村實現整體脫貧目標。實現養殖業上規模、發展大戶,上養殖小區。種植業調整結構、以經濟作物和高產作物為主。設施農業發展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并使之形成規?;男^,集中發展。實現全村家家搞養殖,戶戶上項目的產業格局,讓養殖業收入、種植業收入、設施農業收入、經營收入等成為全村農民增收致富重要來源。這是村實施制定的發展思路最明確,規劃目標最具體、項目建設內容最符合民意的一次規劃。
2、整合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
規劃好發展目標,依托財政支農項目,整和各類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這是村發展取得成就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沒有整合資金的這項強有力措施,就不可能有村發展到現在這樣的結果,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整合資金體現在能把項目做大作強,能增強資金使用效率,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通過村實行項目資金整合的實踐證明,整合資金拓寬了支農資金來源渠道,帶動了金融機構的投入,帶動了村集體的投入,帶動了農民通過借貸、自籌資金,投工投勞的投入。村通過依托財政項目資金,從,共整合投入項目資金1233萬元,上三級財政通過千村扶貧開發項目資金、整存推進項目資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等投入財政無償資金145萬元,地方財政投入設施農業建設補助項目資金216萬元,投入扶貧貸款項目資金128萬元,銀信部門貸款540萬元,村集體投入項目資金149萬元,村民自籌資金55萬元。這就是整合的力量。
3、加強班子建設,選好致富帶頭人
鄉黨委、政府按照老中青三結合的原則,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對村村委班子進行充實整改,由有多年黨齡和村干部經歷的老黨員和年輕有為、富有朝氣的青年致富帶頭人為村支部和村委會帶頭人。使村支部和村委會班子成員實現優勢互補。新班子組建后的兩年時間里,他們在全村范圍內開展調查走訪工作,廣泛爭求老黨員、老干部和普通老百姓對發展經濟、致富全村百姓的意見和建議,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決策依據。村的奮斗目標是,從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入手,開發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發展節水型灌溉農業;
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種植業;
摒棄傳統的經營理念,增強廣大群眾的市場經濟意識,走出一條依靠科技手段發展現代牧業產業化,多措并舉興村富民。
村委會的班子是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型的村班子。對村民發展的項目實行保姆式的服務。也是村真正的產業發展的服務員。剛開始上項目的頭幾年,上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缺經驗等諸多問題,即考驗他們的組織能力,也在考驗著他們的耐力。在最初帶領村民發展蛋雞養殖時,村干部每天逐戶的到養雞戶指導養雞,幫助他們提高養殖技術,保證蛋雞養殖戶取得較好的收益。在種植萬壽菊時,村干部每天都要到地里查看一遍,進行現場指導,哪家哪戶的花苗出了問題,村干部最先知道,并指導農戶幫助解決。村干部還結合每個人的自身特長進行分工,每名村干部專門負責一項或兩項產業,責任到人。為了解決村民上項目的資金不足的問題,村里采取協調貸款、廠家賒銷、訂單企業預付、農戶之間周轉等多種途徑為農戶協調資金。僅一年,村里為村民協調貸款410多萬元,賒銷農資40萬元,爭取訂單企業預付款27萬元。村里每年都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定期和不定期組織培訓農民學習種植技術、種植栽培技術、種子繁育技術、養殖技術,養殖防疫等等,到末,以培訓1000多人(次)。為村民發展產業掃清了障礙,解除了后顧之憂。保姆式的服務樹立了干部的威信,村總支書記劉有對此深有感觸,他說,現在大家對村干部非常信任,這讓干部很充實,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隨著村民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他們的養殖技術、種植技術和經營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村干部們服務水平也隨之由低到高?,F在村的干部們個個都是種、養技術員,懂科技、懂經營、懂管理的能手。
4、漸進式發展
村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山區貧困村,一躍發展成為全旗首富村,體現出漸進式發展的特點。發展生產脫貧致富,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能一蹴而就解決了的。關鍵的第一步,是依托財政扶貧資金千村扶貧項目,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千方百計發展水澆地,先解決了村民組的旱澇保收問題,再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業,使受益農民實現穩定增收;
強有力的第二步,是整合財政支農項目,集中財力支持好有帶動性工程項目建設,即繼續鞏固已完成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擴大項目的支持范圍,進一步加大以水為中心的農業基礎建設,為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保證;
最有效的第三步,是依靠科學手段,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和設施農業,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的耕作方式,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養殖業。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培育出新一代農民,走上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走出了一條漸進式、跨越式發展,興村富民的小康之路。
5、村干部帶頭示范效果突顯
村干部帶頭引導示范,做發展各項產業的示范員。種植大棚、發展養殖業的新上項目,村干部針對村民怕擔風險、怕賠錢的心理,就帶頭示范引導。,村為了發展養豬業,引進生豬品種,發展瘦肉型豬,村里制定村民每養一口瘦肉型豬由村里補助400元的優惠政策。當時村民不認識,怕賠錢,養豬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是人都在等待觀望,為了帶動引導群眾,村里決定由村干部帶頭先行飼養引進的瘦肉型豬,村班子成員每人最低養殖2口,村主任自己養殖了4口。在他們的帶動下,村里當年發展起20戶養殖瘦肉型基礎母豬養殖示范戶,養基礎母豬36口。示范成功并于當年取得好效益,以后養殖規模逐年擴大,現在全村戶戶都養起了瘦肉型豬。
發展養殖蛋雞也是如此,村委會主任張占輝就是主動給貧困戶做示范,帶領群眾干,做給群眾看。,他借貸款5000元,試著籠養蛋雞100只,獲得成功后,驚動了全村,村的老百姓第一次見到籠養蛋雞,這在當時是件新鮮事,這為日后村蛋雞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村主任張占輝將蛋雞養殖規模擴大到500只,飼養基礎母豬10口,還種了13畝烤煙,一年下來純收入達2.5萬元。結果是村民們紛紛效仿,在他的帶動下,全村蛋雞、生豬及肉羊養殖開始起步,并逐年擴大規模,到,村蛋雞養殖規模超過3.5萬只,肉羊存欄3000只,生豬存欄達2500口。
村干部的帶動示范,村民從不認識到認識,從零星引進到規模發展,逐漸發展起了多個主導產業。黨員村民賈術輝有一句發自肺腑之言:占輝干啥我干啥。賈術輝跟著張占輝養雞、養羊、種甜菜、種烤煙。從開始,他家里養了1000只雞,50口豬,種了20畝烤煙,20畝甜菜。同年他家購置了454型拖拉機一臺,除了自己農田耕作、運輸外,還為周邊村民提供農田機械化服務,增加一些經營性收入。他家又購買一臺吉利轎車。有4口人之家的賈術輝一家人均純收入從的不足1000元增長到末的1元。,他家的總收入超過5萬元。
6、支部+協會發展模式
隨著種、養業生產的快速發展,特色種植業面積的增加,養殖業的產業化,各種協會組織應運而生。,村以支部+協會運行機制成立了村養殖協會。協會是以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為主體,發展會員,旨在服務,不向會員收取任何費用,讓全村一家一戶的生產和大市場有機聯系起來,帶領村民共同增強抵御市場的風險。協會當年為會員引進大白長白等系列種豬50口,引進優質種雞1000只。會員養殖產業基本上是實行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的五個統一。在此基礎上,又成立農牧民信用互助協會。成立了烤煙協會、蔬菜協會。同年赤峰市煙草公司在村設立了烤煙收購網點,農民不出村就能定期驗質出售煙葉。蔬菜協會的成立,極大地促進了全村設施農業建設的發展,,全旗普遍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旱地農作物全部絕收,這樣的情形下,村的蔬菜大棚每棟前10個月平均純收入達1.6萬元。對比顯示,設施農業的巨大經濟效益更加突出,這也是村邁出走向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大步。
截止到10月底,協會組織已發展到220名會員。協會在運行過程中,始終堅持會員統一、集中辦事。春耕時節統一為會員購進各種農資,既節省資金,又節省勞動力?,F在各地與村協會建立長期聯系的客商有40多家,僅雞蛋客商就有13個。近兩年每年村的農民通過協會年均統一外銷高粱120萬公斤、玉米150萬公斤、雜糧10萬公斤、肉羊1500只、生豬口、雞蛋24.75萬公斤,銷售西紅柿370萬斤。在做到全部外銷的同時,也保證了農副產品賣個好的價格。
村的支部+協會模式,是一個引導型、服務型、創新型村級領導集體,他們在帶領群眾發展產業過程中,積極發揮村級黨組織的引導、服務、組織、協調作用和精心創業、內引外聯、暢通信息橋梁紐帶功能,將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有序地集中起來,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進行有效對接,提高了村級產業化,集約化組織經營管理水平,變分散為集中、變無序為有序,從而實現了產業發展,農民致富。
村的支部+協會每年都有詳細的產業發展計劃,然后到村民組逐戶落實。村的支部+協會的機制成為村委班子領頭,協會圍繞產業轉移,農民跟著協會走。
旗委將村的支部+協會機制命名為模式,在全旗推廣。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整合使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這個塞外貧窮落后小山村插上了經濟社會騰飛的翅膀。民風淳樸,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新村。村的發展模式更值得我們深思,發展路子更值得各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