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法治建設助推污染防治工作情況 的調研報告
環境污染會導致生態系統的自然循環和自我平衡破壞,不僅局部地區的公害和環境污染事件發生,而且會造成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淡水資源危機、水土流失、森林資源減少、物種滅絕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人類身體健康和人類生存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XX 作為世界著名生態旅游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抓好生態法治建設至關重要,法治也是保護生態、防治水土流失和水體污染的根本保證,探索 XX 生態法治建設對生態功能具有重大意義。本文擬從生態法治建設在污染防治中成效和對策談點淺見:
一、XX 保護生態歷史淵源 XX 林區是我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省轄行政區。XX 具有顯著特點的古老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顯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跡,又具有濃厚的山林地域風貌。在 XX、XX 相繼發現
距今有 100 多年的兩塊保護山林石碑。XX 的護林石碑立于經坪 XX 洞口的老巖石上,石碑約一米見方,上鐫“嚴禁山林”四個大字,落款為清同治元年;XXXX 的峰巒石壁上,石碑長 X 厘米,寬 X 厘米,刻于光緒十三年,上鐫“嚴禁石木”四個大字,這兩塊石碑是 XX 古代保護山林的“石碑雙壁”,也是保護 XX 的歷史文化,在歲月流逝、人事更迭后保護 XX生態的歷史記憶,為防治水土流失和水體污染,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XX 生態法治建設在污染防治中之成效 XX 是 XX 長江和漢江的分水嶺,共有四大水系,分為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堵河四大流域,境內有大小河流 X條,其中超過 X 平方公里的河流 X 條。全區森林覆蓋率高達X%,有高等植物 X 多種,有各類動物 X 種。在生態文明成為共識的今天,XX 樹立“保護就是發展,綠色就是財富,文明就是優勢”的理念,把 XX 建設成為國家公園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現代林業示范區、全省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區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核心區。
?。ㄒ唬┻M一步提高政治站位。XX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高,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不斷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積極推動形
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開展區域國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推進了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守護 XX 綠水青山,進一步完善環境管理基本制度,圍繞山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管控,著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強化環評管理,加大違法處罰力度,將生態保護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
?。ǘ╅_展污染源普查。林區人民政府對 XX 林區內污染源進行普查,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移動源及其它產生、排放污染物的設施等;明確普查內容、普查技術路線、普查實施步驟;要求污染源普查各有關責任單位和部門要做好污染源普查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普查責任體系,明確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相關責任,按照依法普查原則開展普查數據核查和質量評估,保質保量全面完成了污染源普查工作。
?。ㄈ┲匾暽鷳B安全 。林區出臺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生態資源責任追究辦法、生態文明建設書記責任制,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推行實施“三綠”工程,提升全民的保護意識,將靠山吃山轉變成靠山養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明確生態保護底線,劃清生態保護的高壓線,實現嚴格的保護政策和責任追究;提升保護的能力和科技水平,啟動 XX護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外來物種入侵三張防護網;實施全區資源本底調查工作,摸清資源家底;實施和推進“三綠”工程建設;全面實施能源替代工程。
?。ㄋ模嵤┍O測保護工作。
。XX 建立了植物學和動物學科學研究平臺,建設 XX 野外金絲猴保護研究基地,小龍潭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官門山大鯢和梅花鹿繁育研究基地,搭建野外監測平臺,氣象、環保、水利等部門聯合建成大氣環境背景監測站、生物多樣性氣象觀測站、自動氣象觀測站、水文觀測站等。XX 的生態保護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空氣質量 XX 省第一,水源達標率 100%。同時禁止發展高能耗產業,不開發當地磷、硅等礦產,發展循環經濟,修建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化工企業全部都停工,移民搬遷到城鎮,有些村莊已經整體搬遷。自發成立“環保監督小分隊”,定期走村串戶宣傳護林防火常識,義務發放環保宣傳單,清理各類垃圾,補種珍稀樹苗,清掃大街、溝渠,植樹造林,使 XX 林區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
?。ㄎ澹娀⒎⒁幈Wo。XX 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的方針不動搖,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工作,XX 林區政府對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進行細致規劃,各類禁止開發區域總面積達
X 平方公里,一些核心保護區域決允許開發?!禭X 省 XX自然資源保護條例》也對保護對象、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非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多,流動性大,獎勵與懲罰作了明確規定。XX國家公園地處XX鎮、XX鄉、XX 鎮、XX 鎮和 XX 鄉 X 個鄉鎮 X 個村行政管轄區域,涵蓋 XX 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世界人和生物圈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XX 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XX 省級自然保護區等保護地,生物多樣性極為重要,資源稟賦極高,是最具代表性的區域,具有以 XX 川金絲猴為代表的豐富的古老珍稀特有物種,北半球保存最為完好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北亞熱帶山地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為珍稀的亞高山泥炭蘚沼澤類濕地,古老的地質遺跡與動植物化石群,亞洲少見的山地文化圈?!禭X 國家公園保護條例》今年正式實施,并規定了 XX 國家公園的保護和管理應當遵循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分區管理、社會參與、永續發展的原則,嚴格保護區內違規建設設施的,規范管理和服務活動,保護 XX 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達到了“樹不能伐,獵不準打,藥不能采,礦不能開”。
三、生態法治建設在污染防治中的問題思考
?。ㄒ唬┥鷳B保護短板問題。查找自身生態環境污染防治中的問題,帶動社會各層面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因生態管理機制整合難度較大,相關部門職責交叉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在生態保護治理的管理中,生態保護實施的反饋意見建議渠道仍然有限,農村有文化知識、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流動性大,留守大多是老年和兒童,生態保護意識欠缺,對保護提出的意見及建議往往反饋滯后,不僅阻礙農村法治文化建設,也對生態保護有不同的錯誤看法與理解,導致督查力度上不夠到位。
?。ǘ┥鷳B保護責任機制問題 ??冃Э己藘热莺吐男猩鷳B環境保護職責達不到約束領導干部行為的作用,垃圾集中處理、牲畜養殖污水排放處理也影響農村村容整潔,未充分發揮整體性治理功能,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對信息和資源缺乏統一管理,信息溝通不靈,舉報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創新不夠,問責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生態文明建設在少數領導干部的心目中是費力費時短期不見成效的工作。法治建設與生態保護息息相關,XX 法治建設與生態保護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村民居住分散,難以集中舉辦法治宣傳教育,法律素質導致鄉村法治建設基礎難以取得明顯成效,保護意識仍不足;少數部門也對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欠缺,認為法治建設工作與自己無關,導致生態保護
責任機制不到位,實際執行中主動協調配合不夠,影響保護與發展,不能將生態保護落實抓實。
?。ㄈ┥鷳B保護法律實施檢查監督問題。XX 對生態保護基本上都有專門的督查工作機構,從而確保了法律法規實施,但從實際運作來看,專門機構和專職督查人員人手少,受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局限和法律實施監督工作的人為因素較多,督查難以實施到位、難以操作,法律實施監督檢查工作還須強化。
四、法治建設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與思路 (一)夯實法治建設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污染防治監管和治理應齊發力,首先要健全問責制度,發揮人大、政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制約作用,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建立黨政同責的問責制度,對于問責的力度要分層次的設置相對明晰的量化標準;強化和提升領導干部生態價值觀、生態發展意識和責任意識,針對懶怠政意識和行為,要強化和提升領導干部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責任意識,落實生態責任擔當;在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時期,山區法治文化理論研究尚欠缺,只建設法治文化長廊和法治文化廣場,還沒能與生態環境保護相融合,普法辦要發揮好污染防治法制宣傳作用,強化溝通協調、考核檢查職責,探索新途徑、新載體、新模式,落實好“誰主管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的
普法責任制,落實好“法律六進”整體協調活動,利用新媒體、政府網站、微博、微信、熱線電話等做好污染防治普法宣傳,有效推進法治體系建設,使全體公民提升污染防治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夯實好污染防治法治基礎。
?。ǘ娀廴痉乐畏煞ㄒ幮麄?。法治宣傳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在法治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XX 是名符其實的“物種基因庫”、“天然動物園”和“綠色寶庫”,XX 省委也確定“彰顯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價值,建設世界著名生態旅游勝地”的戰略定位,進一步在引領生態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和倒逼挖掘潛力上下功夫,走出一條具有 XX 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深入宣傳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讓污染防治法治成為一種文化、一種信仰、一種核心價值,就必須使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山區人們法治的慣性思維和行為方式日漸形成?!禭X 國家公園保護條例》X 月 X 日起正式實施,保護生態環境必須抓好法規的宣傳落實,保障國家公園體制改革順利進行,讓法律法規宣傳強化污染的防治,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推進 XX 綠色發展,讓全區人民認識我區自然保護事業帶來積極的變化,通過構想國家公園體制的頂層設計,即生態保護第一,對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起來,立足戰略高定位,研究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體現保護、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區發展的功能;
同時做好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生物多樣性調查等基礎性工作,實踐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促進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新的理念和新的發展趨勢,為 XX 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系統可視化信息,保護好 XX 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把最為珍貴稀有的自然遺產,完整真實地將“綠水青山”傳遞給子孫后代,使 XX 山更青水更綠天空更藍。
?。ㄈ├妹袼罪L情文化普及 污染防治宣傳。
。XX 民俗風情淳樸,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歷史久遠,各種文化溪流在這里交融,成為華夏民族四大文化種類的交匯地。深入挖掘山區本地文化,把山區文化、法治文化與污染防治融合,使更多的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知識通過相聲、小品、快板劇、薅草鑼鼓和花鼓子歌等形式宣傳,如 XX“花鑼鼓”演奏形式簡單,不擇場地、場合,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打唱.歌手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有興趣就可以唱,沒有舞臺也可以清唱,可以說是想唱就唱,走到哪里可以唱到哪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具有 XX 特色的本土文化,污染防治宣傳面也更大、形式更多樣,不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得到傳承,同時也是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在民眾中得到普及,探索一套污染防治宣傳教育新途徑。
?。ㄋ模┨剿魑廴痉乐紊鷳B保護建設基礎。扎實做好綠水青山這篇大文章,用多樣化的手段,在推動全社會參與污染
防治生態保護大格局上下功夫,讓全民了解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知識,保障公眾的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以生態意識教育為契機,夯實發展基礎。一是應建立青少年綠色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從青少年抓起,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從中重新認識自然,培養生態文明意識,通過參加社會實踐,讓青少年們從觀光旅游回歸到對自然的認知,從而樹立一種生態文明意識,自發自覺地去保護和愛護大自然,夯實生態旅游目的地根基。二是強化公民生態教育。培養 XX 全體公民生態價值意識、生態責任意識、生態道德意識、生態審美意識和生態憂患意識,使公民生態教育全民性、終身性和可持續性,樹立從人與生態環境整體優化的角度來理解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本觀念,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和人與自然共存共生的價值意識。三是發揮政府引導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作用。推動生態旅游的科學發展,建成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政府就要認真落實綠色生態發展理念,開展全民生態教育,強化公民對自然生態敬畏的價值理性,生態責任要求和必要的調控機制,渴望綠色的生態環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生產更多蘊含綠色環保理念的文化產品,統籌考慮生態環境目標和經濟社會目標,發揮環境共治的格局,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把 XX 建成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四是注重國家公園功能保護。XX 國家公園按照生態功能和保護目
標,劃分為嚴格保護區、生態保育區、游憩展示區、傳統利用區 X 個功能區,其中嚴格保護區面積達 X%,生態保育區占 X%,游憩展示區面積只占 X%,傳統利用區面積僅占 X%,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建設已有基礎。XX 旅游不僅僅是一個旅游用餐場所,更是一個生態保護的宣傳陣地,XX 以神農氏傳說和純樸的山林文化為內涵,集奇樹、奇花、奇洞、奇峰與山民奇風異俗為一體,以反映原始悠古、獵奇探秘為主題的原始生態旅游區,在污染防治上應充分保護 XX 旅游資源,打造好生態保護建設品牌。圍繞“法治生態伴我行”為主題,打好生態保護、產業轉型、扶貧開發的組合拳,切實當好生態環境的守護人,讓游客在旅游吃住購玩行中潛移默化感受法治文化氣息,體驗污染防治、保護生態等法治文化元素,打牢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建設基礎。
?。ㄎ澹┐_保生態 保護與法治山水文化融合。XX 是中國內陸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綠洲和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的一塊綠色寶地,它所擁有的在當今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保持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最富特色的壟斷性的世界級旅游資源,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受復雜的地形地貌條件和不穩定的氣候系統影響,極易誘發小流域洪災等自然災害,恢復山地植被,保護野生物種極為重要。XX 國家公園實行局、處、中心三級網格化管理模式,設有 X 個管理處、X 個管護中心、X 個哨卡、X 個檢查站,生態保護、污染防治實
現了全監控,對生態文化、法治文化融入景貌、景石、景墻、景木等將發揮重要作用,如果通過頂層構思布局,對自然景觀的特征和旅游者的審美需求作出正確分析,貫穿整個景區建設的靈魂和主線,使山水與生態法治文化融合,集休閑、游樂、觀光、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法治保護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景區、森林區生態法治保護宣傳景觀,讓“人一輩子不得不去的地方”XX,既能成為觀賞自然風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益于人們身心健康,又能搭建生態法治保護教育的宣傳舞臺,還能像 XX 古代保護山林的“石碑雙壁”一樣,留下保護石木的生態法治和污染防治中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