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酒鋪 在我們那個小鎮的老街上有一個很有名的地方,是一個店鋪,酒鋪。這是個古時常見的場合,在影視劇里也常??吹玫剑汉靡稽c的,在繁華市區的臨街蓋個像樣的樓房,還題一塊像樣的匾掛在大門外,里邊還裝修得挺雅致,有個叫“掌柜”的人在經營,也還有幾個大家稱之為“小二”的人在跑堂;除了可以在這里喝酒,還可以叫上幾個像樣的菜下酒,高興的話還可以訂個房間休息;差一點的,便在人跡較少也較偏僻的地方搭個簡易的草房,擺幾張桌子、幾條長椅,弄個燒煮用的臺,再在外邊懸掛一個寫著大大的“酒”字的旗兒,專做經路人的生意;在影視劇中,這兩種酒鋪都經常用作發生大件事甚至殺人越貨的地方?,F在,這種酒鋪是很難見到的了,要吃飯喝酒,有酒樓餐廳,差一點的有大排檔小食店;要住宿,有酒店賓館,差一點的有旅社招待所;所以,這個酒鋪實在是個古樸的場合。
鋪子并不大,也沒有懸匾掛旗或者打個廣告招牌,只在鋪子大門側的墻上刷了塊黑板,黑板上用粉筆寫了個大大的宋體“酒”字。走進去,門的旁邊是個曲折的柜臺,柜臺的上邊擺了一摞碗筷;透過柜臺的玻璃,里面擺放著一些下酒用的鹵味臘肉、花生豆子什么的;柜臺的一旁堆著一小堆的谷殼、鋸末,已經點燃了,冒著淡淡的煙氣,其間放著幾個挺大的瓷甕,甕里邊自然是裝著酒,這是熱酒;柜臺里邊還放著幾個甕,那就是冷酒了;走過柜臺,擺放了好幾張方桌和長椅,這就是客人坐喝的客堂了。
這樣的地方簡樸、清淡,消費又低廉,平時沒事做閑著的時候,邀上幾個人來這里坐坐,叫老板打上個一斤兩斤的黃酒、白酒,再來一些下酒的料子,吃喝它個半天,意盡酒酣,實在愜意。逢墟日了,來赴墟趕集的買完了賣完了,也都喜歡來這里坐坐,花幾元小錢叫老板打個半斤黃酒,再出幾塊錢切一小碟的鹵肉,再買個一點花生米,坐下端起碗啜一口,聽聽周圍喝酒的人在聊談些什么,自己感興趣的,也插它個幾句,反正喝酒之人嘛,幾口下肚,臉微微地紅了,管它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呢,說上個幾句話不礙事。
吃喝完了,再掏點錢倒幾斤黃酒幾斤白酒拎回家里慢慢地品嘗,等幾日后的下一回墟日了,復如是。這樣,這么一個小小的酒鋪,雖然只是做的幾塊錢消費額的小生意,可正所謂薄利多銷,生意卻很不錯,你來我去的,何況農村里愛喝幾兩的人本也就多,名氣傳開了,也有哪個村落的小店老板找上門來,幾十斤幾百斤地買去,再在自家小店里出售,所以雖然利潤不大,可數量大了還是很可觀的,酒鋪老板兩口子也是喜得樂開花,每天關了店,又去釀起酒來。
我總這樣想:孔乙己喝酒的魯鎮的酒店的風味大概也就是這樣子吧,只是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