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賢才則群賢畢至,禮才愛才則蔚然成風。11月1日是廣東省深圳市通過法定程序設立的“人才日”,闊斧之舉,反映出對人才的深情厚愛。人才是組織競爭優勢的源泉,是組織力量的關鍵所在。歷覽古今中外,凡是遇到國之大事,沒有各類人才的參與,往往難以成功。踏上新征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才能全面構筑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擦亮“識才”慧眼。識才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前提,只有把這個前提做到位,組織的人才優勢才能充分彰顯,事業的發展才能有的放矢。人才既不是頭銜,也不是標簽,更不是一種擺設。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能在認識和實踐中解決問題、破解難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實踐證明,能在急難險重面前解決問題的就是人才。庚子年初,在突發的疫情這面鏡子的映照下,各類人才爭相競出、攻堅克難。2020年下半年,深圳市派駐最能打、最能干、最有本領的建筑工人、項目主任等優秀干部人才支援香港抗疫,僅用4周完成港版方艙醫院、4個月完成需要3至4年建成的臨時醫院建設任務。實踐證明,人才不僅是研發病毒檢測試劑、研制病毒疫苗的科研人員和醫護工作者,更是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匠技能手、貨車司機等。當下,各地識才不能光看標簽、頭銜、學歷,要破除“四唯”,練就開闊的視野、敏銳的眼力,才能把人才“識別出來”。
涵養“愛才”誠意。尚賢者,政之本也。愛才是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的基礎,只有把“愛才”的基礎打牢,才能讓人才安心順心留、揭榜掛帥上。黨管人才就是黨愛人才、黨興人才。時下,人才在創造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當做人才的堅強后盾。深圳市在全國較早成立了由市委書記擔任組長、市長擔任第一副組長的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專設人才工作局作為市區黨委工作部門,逐漸形成了黨委全面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的人才工作格局。在“黨管人才”總原則下,以“闖”的精神驅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40多年來不斷在人才政策、服務、環境等方面創新,營造了愛才尊才的社會風氣。撫今追昔,愛才惜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要以求賢若渴的心態感染人才,以禮賢下士的修養凝聚人才,以共謀發展的前景激勵人才,為廣大人才營造“賓至如歸”的良好氛圍。
錘煉“用才”膽識。栽下梧桐樹,吸引鳳凰棲。人才引來了,關鍵是在用。只有用好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在激烈的國際人才爭奪大戰中,要想攬得進、留得住更多的海內外人才,就要以用才的實際行動,著力打造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干事創業平臺,讓人才各得其所,讓才智爭相迸發。特區建立初期,全市沒有一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但目前已建成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10所高校,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逾2600家。尤其是近年來,以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依托,探索深港協同開發模式;
以深圳大學等高校為載體,建設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集聚超過4萬名高校師生;
整備99平方公里土地建設光明科學城,打造國際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等。在良好用人生態下,深圳市人才已從1980年的兩名技術員,發展到現在的科技人數超過200萬人、高層次人才總數近1.8萬人、留學回國人數超過15萬人的強大規模。
厚植“聚才”良方。人才聚則事業強,人才興則事業旺。聚集人才關鍵要有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不能單單專注于硬件的提升,更應注重“制度”“政策”“文化”等軟件的完善,要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職稱等壁壘,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柔性引才用才理念,通過持續的“破”和“立”破除機制障礙和方法制約。近年來,深圳市不斷探索“海外飛地”模式,建立波士頓、西雅圖、倫敦等海外創新中心;
持續打造“候鳥棲地”,建成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等特色學院和格拉布斯研究院等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等,不斷引入“候鳥型”兼職教授,通過不斷向市場放權、為人才松綁,形成了覆蓋人才引進、培養、流動、
評價、激勵、服務及保障的一整套閉合鏈條。聚才是門
大學問,用人更需大智慧,唯有具備遼闊的識才用才眼界和聚才良方,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打好民族復興“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