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xx縣xx鎮黨委堅持“生態為基、三農為本、文化興鎮、旅游強鎮”發展戰略,以“農旅融合集聚區、鄉風文明示范區、文體賦能先行區”三區示范驅動,通過黨建綜合體有效聚合,構建黨建引領、互聯互動的發展格局,不斷為鄉村振興發展提質增效。
黨建引領賦能新業態,打通融合發展“快車道”
聚合資源提效能。依托綠港村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由綠港村黨總支作為召集單位,吸納景區、民宿、農家樂、合作社等各類經營主體共同參與,打造區域共建、資源共贏、服務共享的綜合服務模式。依托綜合體成員單位,把為群眾和游客服務的公共活動空間建在各個成員單位點上。在黨建引領下,來自村、企、社的各層面黨員志愿者自發設崗定責,定期開展綠化修建、河道巡河、道路清掃等志愿服務。每月5日在“紅沁庭”黨群服務點,常態化開展照片打印、健康咨詢、手機貼膜、理發等便民服務活動。打造矩陣提效力。布局形成“一軸”即綠港旅游核心體驗軸,“兩帶”即濱河景觀帶+濱江景觀帶,“兩環”即內環橘林蟹鄉路跑環+外環濱水濕地路跑環,“六區”即蟹文化體驗區、藝術風情區、荷花博覽區、鄉村野趣休閑區、水利風景區、特色農業種植區的整體發展模式。對照“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開發綠港二日游線路,不斷加大集聚效應。布點產業提效益。主動接軌西沙·明珠湖5A級景區創建,持續做精做強xx特色產業。在3個A級景區,7個文化藝術展館、17家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25家星級酒店、民宿和農家樂組成的農旅融合集聚區上,建成了600畝的清水蟹養殖基地、1000畝xx翠冠梨和1000畝xx金沙橘種植基地。建成xx縣第一家鄉鎮綜合旅游服務中心,在為游客提供休息、咨詢的同時,根據不同季節分別售賣清水蟹、金沙橘、翠冠梨、鐵皮石斛、香酥芋等產品,并運用網紅直播間,由xx農貿公司按期開展線上直播銷售農產品、送福利等活動,更好地實現種養和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模式。
集體經濟激活新動能,構建鄉村發展“蓄水池”
村民搖身變成股東。通過與第三方專業化運作,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經營水平。搭建房屋、土地流轉平臺,探索村民從傳統的土地、房屋流轉到土地、房屋直接入股,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和村民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收益分紅。村民利用閑置宅基地進行“騰籠換鳥”創辦民宿,每年可以拿到3至5萬元的房屋租金。今年以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村民與第三方民宿企業簽訂房屋租賃10余幢,流轉土地200余畝。村民自治發揮作用。從入小入微上,加強睦鄰、姐妹微家、鄉賢議事廳、西沙義警服務站等黨群服務陣地xx,向黨員群眾宣傳鄉村振興政策,常態化開展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工作。結合鎮情村況,制定村民積分制管理工作實施辦法和及評分細則,出臺村民日常行為“五大項十三條”細則,內容包括家庭鄰里和睦、環境衛生、文明新風等19個項目,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能力。利用村游客接待服務中心便民超市,設置村民積分制兌換超市,進一步激發村民自治作用,助力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村民參與發展xx。通過鎮“紅沁庭”駐點活動、社區黨校等載體,讓村民了解并支持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進程。成立涵蓋各方的志愿者隊伍,以及鄉賢議事會等,讓村民群眾參與其中,當家作主。以家庭為基本單元,常態化開展“我的家風家訓”故事講演活動,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助村風,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活力。積極挖掘身邊典型,選樹xx鎮“最美志愿者”,通過事跡宣講,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調動廣大黨員、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鄉村旅游迸發新活力,鋪就產業發展“致富路”
培育生態鄉村“增長級”。注重保護鄉村自然肌理,合理確定村莊核心xx區域,實現田、水、路、林、宅的集中聯動打造。提升美化農宅庭院,因地制宜推進“小三園”(綠色田園、美麗家園、幸福樂園)xx,打造整潔、干凈的農宅院落。有序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文體設施,形成村莊內部豐富的村民互動和公共空間。大力開展垃圾和污水處理改造、提升公共基礎設施水平。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村民的收入也有較大幅度增長。下活全域旅游“一盤棋”。構建崇西生態休閑與度假集群,在景區四周形成以xx水鄉大酒店、西來農莊、楠舍等為代表旅游產業聚合區,打通全域旅游“任督二脈”。統一房屋建筑風貌、優化濱水休閑空間、提升公共活動空間,注重完善公共配套設施、構建宜居鄉村生活圈,提升村民生活品質的美麗鄉村。以馬拉松和低空飛行等運動為主題,通過舉辦環xx島女子自行車世界巡回賽、三八婦女節徒步、國際鐵人三項賽xxxx站、“彩霞之旅”徒步行、550首屆5G特色小鎮半程馬拉松等體育賽事活動,吸引一大批戶外體育運動愛好者齊聚xx鄉村振興核心區。走出產業融合“新路子”。通過xx西沙鄉村公園項目,提升生態與廊道xx工程、水系治理與生態修復、道路聯通與綠道設計、村莊整治提升及村內其他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引進了鄒軒(xx)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xx沒頂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投資運營鄒市明拳擊訓練基地和鄉村藝術家中心兩個項目。實施600畝生態循環養殖改造,擴大清水蟹養殖規模,形成養殖、銷售、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模式,并有效打造綠港蟹宿IP。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推進1200畝大米綠色認證,促進農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