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全會通過了黨的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問的決議,是在建黨百年歷史條件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高全黨斗爭本領和應對風險挑戰能力、永葆黨的生機活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奮斗的需要。
學習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思想匯報-六中全會【5篇】
敬愛的黨組織:
黨的第十九屆六中全體會議于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指出,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百年風雨兼程,百年砥礪奮進。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黨員干部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從中淬煉堅定的靈魂、汲取前進的動力、鍛造過硬的筋骨、踐行忠誠的誓言,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新藍圖上書寫新的輝煌。
淬煉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靈魂,考驗面前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欲事立,須是心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是穩住事業發展的“壓艙石”。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正是有了對馬克思主義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堅定不移的信念,中國共產黨才能在上下求索中走出無比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團結帶領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天,面對前進道路上更加復雜的風險考驗,只有淬煉出堅定的政治靈魂,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以貫之走下去,才能筑牢思想堤壩、煉就“金剛不壞之身”,關鍵時刻讓黨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
汲取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動力,責任面前做到“不破樓蘭終不還”。歷史長河大浪淘沙,唯有擔當者才能留下風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在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個使命幾代傳承而不變,歷經百年而不悔。正是有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有了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無數共產黨人才有奮勇前進的不竭動力,“中國號”巨輪才能破浪前行、揚帆遠航。要用實干堅守初心,以行動詮釋使命,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磅礴動力,讓這一“精神之源”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上的“動力之源”,載著中華民族向偉大復興不斷前行。
鍛造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筋骨,挑戰面前做到“千磨萬擊還堅韌”。追求夢想的道路艱難曲折,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幾代共產黨人上下求索,英勇斗爭。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我們黨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歷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百年黨史用事實證明,只有鍛造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筋骨,才能不畏艱險、不懼挑戰。要到改革開放最前沿去歷練,到服務群眾第一線去錘煉,在親身實踐中增強斗爭本領,磨練斗爭意識,鍛造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把本領練強,把筋骨打牢,做新時代的“鐵脊梁”。要迎難而上、砥礪奮進,保持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斗姿態,勇于挑重擔子、啃硬骨頭、接燙手山芋,不怕犧牲,在摸爬滾打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壯筋骨。
踐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誓言,群眾面前做到“一枝一葉總關情”。從成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發展到今天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答案少不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誠??v觀百年黨史,前有腹中滿是草根而寧死不屈的氣節,有竹簽釘入十指而永不叛黨的堅貞,近有謝絕榮華富貴只愿回國奉獻的情懷,有舍棄自我小家一心造福人民的無私,一代代優秀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拼搏與奉獻詮釋了對黨、對人民的絕對忠誠。君子重諾,對共產黨員來說,80個字的入黨誓詞,字字千鈞,句句真情。要踐諾守信,永遠對黨忠誠,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百姓心為心,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與人民同甘苦、共奮斗,扎根人民,無私奉獻,在新的趕考路上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絕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要循著偉大建黨精神的印跡,乘勢而上,再接再厲,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闊步前行。
思想匯報人:李范文
2021年11月15日
學習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思想匯報-六中全會【5篇】
敬愛的黨組織:
黨的第十九屆六中全體會議于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指出,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近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顒?a href="http://www.trylelo.com/k/zongjie/"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總結會議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總結百年黨史正反兩方面經驗,在歷史智慧的學習運用中提升歷史自覺、把握歷史主動。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我們黨擁有百年的奮斗實踐和70多年的執政興國經驗,承載夢想、成就輝煌、未來可期。
當前,各地區各部門正在全面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9500多萬名黨員、14億多中國人民把“九個必須”作為奮進新征程、再創新輝煌的根本遵循,在新的“趕考”路上,更加自覺主動響應和聽從黨的號召,學會用百年黨史映照現實,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實現在新的征程上“繼續成功”,一代代傳承,一代代成長,匯聚起“三個繼續”磅礴偉力,開創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未來。
聚“繼續弘揚”理想信念,錨定學史“制勝法寶”,堅固黨的建設“根基”。百年奮進路,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更是我們黨堅持從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的現實印證和廣泛彰顯。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要契機,樹牢聽黨話跟黨走“風向標”,唱響講政治“主旋律”,依托線上線下多維平臺強化黨性鍛煉,讓黨的革命奮斗史、理論創新史、自身建設史“飛入尋常百姓家”。黨員干部要以繼續弘揚“32字”偉大建黨精神為廣泛指引,深刻認識到紅色精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基本內涵和時代要求,從百年輝煌歷程和優良傳統中汲取奮進力量,及時“補鈣”“強身”,真正讓群眾的“主心骨”強起來,持續提升護航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同時,要堅定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行”在黨的建設方面全方位的優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增強“四個自信”,持續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讓黨史學習教育更有深度、有效率、有生命力。
聚“繼續努力”強大優勢,鐫刻為民“奮斗足跡”,培厚守業創業“沃土”。“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既是千萬黨員“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宣言,又是“趕考”新征程上“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行動指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個“守”不僅涵蓋了“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也支撐起“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革命要義和實踐要求。一方面,要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心系“國之大者”,著眼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方向,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指引,搶抓各條戰線上“謀幸福、謀復興、謀大同”新機遇,拜人民為師,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在接續奮斗中涵養不負人民、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深切情懷,真正把“人民是力量之源”記在心里、握在手里、行于腳下。另一方面,要時刻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在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高本領的目標指引下堅持刀刃向內“查”,從嚴從實“改”,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穩步“求進”,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聚“繼續成功”時代力量,掌握發展“成功秘訣”,爭創共建共贏“樣板”。實踐證明,百年來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秘訣,在于牢牢把握住自我革命這個“傳家寶”,在于向著和平發展的目標接續前進,在于不斷在國際舞臺上畫出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同心圓”。新征程上,黨員干部要賡續革命精神血脈,傳承老一輩革命者的歷史榮光,永葆自我革命精氣神,從百年建設史中不斷汲取歷史經驗和干事智慧,弄清楚“什么是成功”“為什么成功”“怎么成功”,讓工作成效經得起人民群眾評判、檢驗。同時,在“強國號”引領下要準確識別、堅決清除“繼續成功”道路上的一切“病毒”,敢于向一切頑瘴痼疾“開刀”,在創新與發展中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把握優勢、擴大優勢,確保創新發展方向不偏移、落地不空轉。與此同時,要聚焦“新發展”,高舉共建共贏旗幟,堅持創新引領、創新驅動、創新示范,在新發展理念強大指引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搞封閉,不搞零和博弈,在國際舞臺上更好展現出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形象。
思想匯報人:李范文
2021年11月15日
學習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思想匯報-六中全會【5篇】
敬愛的黨組織:
黨的第十九屆六中全體會議于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指出,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在出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討會上,以深刻的歷史眼光指出,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總結好、堅持好、運用好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立足新的時代條件,把黨的建設思路舉措搞得更加科學、更加嚴密、更加有效,不斷開辟管黨治黨新境界。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九任校長劉彭芝曾提出要用“兩個眼光”來找準人大附中的定位。歷史是我們的“教科書”,世界也是我們的“教科書”。歷史的眼光是“知己”,世界的眼光是“知彼”。立足新時代新方位,我們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寫好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知己”“總結篇”“堅持篇”“運用篇”,才能不斷開辟出管黨治黨的新境界。
以實事求是為“基”,虛無主義要不得,寫好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知己”“總結篇”。總結好歷史經驗,是堅持好和運用好歷史經驗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我們在總結歷史上出現很多偏差,背離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著名戰役等重大歷史問題不能正確看待、科學評價,那么也就不可能把歷史帶給我們的智慧啟迪與經驗堅持好、運用好。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是黨運用唯物史觀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典范文獻。我們要做到尊重歷史,就要善于運用歷史分析法,把重大事件置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階段特點、形勢任務中去把握;
就要堅持人民立場,從黨贏得民心的角度出發看待事實細節;
就要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法,看待歷史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以歷史經驗為“寶”,寶貝丟不得,寫好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知己”“堅持篇”。“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北晃覀兲釤挸鰜淼恼谓ㄔO、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方方面面中的經驗,都是歷史沉淀下來的“寶貝”。面對這些“寶貝”,首先,我們不能把它們“搞丟了”,要以飲水思源的愛國情懷,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歷史經驗“寶貝”。其次,寶貝丟不了,但是也不能把它們成天“束之高閣”起來,“束之高閣”之舉跟“弄丟了寶貝”沒什么區別。正確的做法是一以貫之地堅持它們,讓它們在新時代里續寫新篇章新輝煌,繼續為人民造福。
以自我革命精神為“魂”,魂散架不得,寫好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知己”“運用篇”。一切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堅持,歸根結底都是要落腳于“運用”上。在今年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首屆黨建高端論壇上,副校(院)長謝春濤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共產黨走過輝煌百年,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斷推動黨的建設。陳希部長指出,要深入總結和運用10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歷史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14億人民群眾對黨的自身建設最深切的感觸就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持續推進。而黨的自我革命精神則是“全面從嚴治黨”“體”內之“魂”。在歷史滾滾向前的波濤中,我們不僅做到“知己”,還于“知己”中刀刃向內,刮骨療傷,開自己的顱,轉變自己的思想,創新自己的理念,走自己特色道路。
歷史的眼光是“知己”,世界的眼光是“知彼”。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寫好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知己”“三篇”。以實事求是為“基”,寫好“知己”“總結篇”;
以歷史經驗為“寶”,寫好“知己”“堅持篇”;
以自我革命精神為“魂”,寫好“知己”“運用篇”。
思想匯報人:李范文
2021年11月15日
學習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思想匯報-六中全會【5篇】
敬愛的黨組織:
黨的第十九屆六中全體會議于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指出,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黨的十九大對全黨作出的工作部署,要求全黨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從黨的苦難輝煌歷程中學習成功的經驗。在研讀學習黨史的過程中,從共產黨人以大歷史觀審時度勢的本領和黨一脈傳承的歷史使命中,更好地學生思想匯報到:只有以大歷史觀回顧歷史,才能更好地學生思想匯報“初心與使命”。
一九三五年五月,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四川。
蔣介石聞言大笑,說毛澤東沒讀過歷史,此戰必敗。因為數十年前,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曾帶著太平軍渡過金沙江,準備進入四川,路遇大渡河,終因前有大渡河惡劣條件、后有清兵窮追猛打,最終棄械投降,翼王就此消失在歷史中。
所以,蔣介石看到毛澤東走了石達開的老路,欣喜若狂,認為紅軍必敗,以為從此以后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是出乎蔣介石意料,毛澤東領導著中央紅軍面對著天險和追擊,以只犧牲十八人的戰績渡過了大渡河,從此一路北上馳騁疆場。
為什么石達開輸了,毛澤東贏了?為何擁兵自重的蔣介石卻不能將歷史上演過的有利局勢再現,毛澤東卻能在夾縫中,帶領革命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防再把歷史的鏡頭拉向明朝。
1449年,明英宗北征蒙古瓦刺部落,全軍覆沒,成了俘虜,瓦刺首領率兵北京城下,明廷無主人心惶惶,群臣準備逃跑,兵部尚書于謙主戰,堅守北京城并且一戰成功,不僅保住了大明朝,更使瓦刺部落從此衰落。
1644年,李自成的義軍在隆隆的炮聲中攻城。末代皇帝崇禎帝面對李自成軍隊攻城,不聽大臣和皇后勸阻,堅守北京,結果城破國滅??尚Φ氖?,打開彰儀門(今廣安門)獻城投降的竟是崇禎最信賴的重臣——守城總管、宦官曹化淳。
為什么,1449年的明朝,朱祁鈺勝了,末代皇帝崇禎帝卻敗了?
歷史的循環,其實是人事的循環,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聯系等等,都會左右歷史的結局,所以是人的認識造成了歷史的循環。1449年的明朝,尚有于謙等忠臣列將,而到明末,文臣武將的內耗早已撐不起羸弱的江山。蔣介石讀的只是歷史故事,卻不懂以史為鑒更要實事求是地分析現情,毛澤東卻以胸懷千古的“大歷史觀”把脈當下,軍事歷練中,在部隊里建章立制(把黨支部建在連上),其部隊軍事能力又怎是石達開的太平軍所能比擬。
所以,大歷史觀才能讓人更好地認清歷史趨勢、肩負歷史使命、進而順勢而為。所謂大歷史觀,就是將以往歷史的內在邏輯和現在作比較,再用現在所發生的歷史與未來做比較,從而對未來社會的走向做出一定預測的歷史觀。也就是依據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對未來即將發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斷,用長遠的、比較的思維來看待問題的認識方法。
革命年代的毛澤東一直用大歷史觀審時度勢,方才寫出《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名文章,特別是《論持久戰》,堪稱是一篇大歷史觀寫就的把握全局、預見未來、克敵制勝的戰略性著作,既總結了抗戰以來的經驗,深入分析了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矛盾特點,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更闡明了“中國不會亡,也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屬于中國”的道理。
從哲學理論上看,毛澤東學習運用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就是大歷史觀,這一歷史觀善于將以往歷史的內在邏輯和現在做比較,再用現在所發生的歷史與未來做比較,從而對未來社會的走向做出一定預測。從實踐角度看,在新的歷史時期,“大歷史觀”的詞匯更加顯眼注目:
“堅持大歷史觀,加強對五四運動、五四精神的研究”,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就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挖掘時的指示。
“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痹趹c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總書記更是以數千年的歷史縱論改革。展現出以大歷史觀錨定改革的宏大氣魄。
十九大
報告更是一篇充滿大歷史觀,以厘清歷史發展脈絡,把握時代歷史方位為導向的報告。3萬多字的報告縱觀歷史、展望未來,既濃縮了5年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與啟示、近40年來改革開發的歷史經驗,更描繪了從現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在中國的史籍書林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睔v史忠實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足跡,也給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只有走進歷史中去探尋歷史、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對于大歷史觀的共產黨人來說,既重視當前輸贏的價值,更在乎對歷史交代的價值。所以,他們常常以現實的實際問題作為歷史研究的出發點,本著對歷史、當下和未來共同負責的態度去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他們的初心,更是他們的使命。
思想匯報人:李范文
2021年11月15日
學習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思想匯報-六中全會【5篇】
敬愛的黨組織:
黨的第十九屆六中全體會議于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指出,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黨員干部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要接穩歷史的“接力棒”,讓紅色血脈薪火相傳。
以夢為馬,堅定紅色理想。堅定的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共產黨人獨特的政治優勢,更是共產黨人不屈的政治靈魂。革命理想高于天。從革命、建設到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擎紅色理想的旗幟,一往無前,開拓進取,不斷堅定前行的腳步,在始終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時刻知曉“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中燃燒信念的火炬,帶來奮斗的激情,始終如一堅持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奔著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做好人民群眾的“引路人”“指明燈”和“勤務員”。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共贏的夢,是全體中國人民的理想,黨員干部要牢牢把握紅色理想這個“總開關”,隨時吸收并補足精神之“鈣”,避免“軟骨病”“亞健康”狀態,更要時刻緊繃“廉政弦”,把好“自律關”,確保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以心為心,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的生命密碼,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更是中國共產黨繼往開來的源泉動力。紅色基因有其固有的“內核”和時代養分,貫穿其中的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繁榮發展的浴血奮戰、前赴后繼和不懈努力;
是紅船精神,是井岡山精神,是西柏坡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是抗疫精神……“以百姓心為心”中,骨子里的紅色基因讓我們堅持并堅守黨的光榮傳統和偉大精神,將“革命”和“拼命”有機結合,在為人民謀幸福中不斷增強敢斗爭、善斗爭、打勝仗的本領,在不斷自我革命、自我凈化、自我修煉中,將老一輩子的優秀紅色基因根植入血脈,匯入為民服務的實踐,切實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
以史為鏡,用活紅色資源。紅色資源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的來時路,記錄了共產黨人英勇奮斗的壯麗詩篇,記錄了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其有形的價值和無形的
教育意義是新時代
黨員干部補充力量、接續奮斗的“針劑”,是迷茫困惑中提神醒腦的“特效藥”,更是傳承紅色血脈“最好的老師”。用活紅色資源要堅持“保護”和“善用”并重,以“加強科學維護,打造精品展館,依據史實說話,強化
教育功能”為原則,以“建設富有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為依托,改變“灌輸式教育”“走馬燈式參觀”“被動式體驗”模式,以更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的新形式、新話語,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要創新理念手段,以更加豐富、生動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讓紅色資源真正“活”起來,走入千家萬戶。
行程萬里,不忘來路;
歷盡千帆,不忘初心?!凹t色”是生命的顏色,是不屈的顏色,是力量的顏色。紅色血脈給了我們黨員
干部身為
中國人的驕傲和共產黨人的自豪,這份厚重與責任是承前啟后、綿延不絕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并發奮圖強,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百年華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