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山東省東營市考察黃河入???,實地察看了黃河河道水情和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秉S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流經九省區,從山東省東營市匯入渤海,這條蜿蜒曲折的河流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多次實地
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從黃河上游、中游到下游,步履所至,心之所系,盡是
關心黃河的深情和經略黃河的用意。當前,保護“母親河”已成為社會共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引領著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我們當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傾心擘畫黃河發展的壯麗畫卷。
加強治理保護,著眼于“千秋大計”,筑牢黃河歲歲安瀾的安全屏障。黃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這條河床最高處接近開封鐵塔高度1/3的“懸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從先秦到新
中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其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一度出現“百里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的悲慘景象,給沿岸百姓帶去了深重災難。黃河寧,天下平。70多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從在上游興建龍羊峽、劉家峽大型水庫,再到中游興建三門峽、小浪底水庫,從初期的“寬河固堤”,再到目前的“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調控洪水,“攔、調、排、放、挖”處理泥沙,其間又加快推進黃河防汛信息化建設,沿黃軍民、黃河建設者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在黃河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讓古老的黃河從“中華之憂患”變成了一條利民之河、安瀾之河。盡管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要清醒認識到黃河治理不是朝夕之功就能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續開展退耕還林重要舉措,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淤積。要著眼于“千秋大計”,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統籌謀劃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兩岸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在上游加強水源涵養能力建設,于中游加強水土保持,在下游則推進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持續構筑保障沿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穩固防線,夯實發展之基,延續黃河治理七十余載歲歲安瀾的奇跡。
堅守生態底線,著眼于“綠色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亮明了他的治河之策,并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明確為重大國家戰略。推動黃河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青山綠水”是基礎,要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之路。要在大的方向上緊扣構建形成黃河流域“一軸兩區五極”的發展動力格局,沿黃河各地區當從實際出發,堅持“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理念,堅守生態底線,突出地域特色,闖出一條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比如,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應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努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則側重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等等??偠灾?,只有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改善沿黃人民群眾生活,才能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立足于尊重自然和客觀規律,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在打好新時代黃河保衛戰中讓黃河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