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武陟縣針對城市居民小區內黨的組織覆蓋空白、居民業主“群龍無首”、物業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運用“五創三治”工作機制,以“紅色物業”建設為抓手,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支部推動、群眾參與、共建共享”的社區基層治理新路徑,不斷把城市社區建設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建立組織體系,提升“源動力”。根據居民小區規模、黨員人數,按照便于黨組織發揮作用、便于黨員參加活動、便于群眾辦事的原則,在全縣18個社區黨組織設置79個網格黨支部,優先推選群眾威信高的黨員干部擔任支部書記,同時注重吸納物業
公司負責人、居民
黨員中心戶等進入支部班子。將居民樓院劃分為256個黨小組,將居民小區及物業公司黨員編進黨小組,搭建起物業公司與社區、居民間溝通的橋梁。建立議事協調機制,居民樓院黨小組定期召開黨群協商會,收集社情民意,解決群眾問題,幫助小區物業公司開展小區治理
工作,真正把“紅色物業”貫穿到服務居民的全過程。目前,推選設立黨群協商會成員432名,黨員中心戶371個,建立起了“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小區樓院黨小組”的黨組織架構,以黨組織的全面覆蓋廣泛調動各方資源,凝聚基層治理合力。
完善陣地建設,增強“組織力”。按照“結合實際、突出特點、便于服務”的原則,將社區閑置資源進行集中整治,全縣18個社區均建設了功能完備、場所集聚的社區黨建綜合體,全面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實現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在社區居民樓院建設“黨建微家”,以“聽取微聲音、進行微議事、開展微承諾、實施微服務、設立微課堂”的“五微服務”為主線,成為黨建綜合體便民服務的延伸,通過及時收集網格內群眾反映的矛盾糾紛、環境衛生等各方面意見建議,并及時轉交網格黨支部、物業公司進行解決辦理,真正將便民服務下沉到“靶心”。龍泉街道將紅色物業納入惠農苑小區組織建設,通過與縣農場聯盟投資6萬元余元,在小區設置了黨建服務站、黨群協商議事廳、多功能黨員活動中心,小區樓院設置了黨建廣場,營造出濃厚的黨建氛圍。
整合多元力量,凝聚“服務力”。結合“入戶訪民情、我來辦實事”活動,武陟縣
動員廣大黨員
干部深入群眾家中,了解群眾真實所需,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不斷優化便民服務。此外,積極整合轄區內的網格力量,以網格為單位開展服務,使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木城街道建立“居民下單、社區收單、街道接單、黨員及聯盟單位做單、居民評單”的“五單”服務模式,根據群眾意見建議拓展服務內容,提供水電維修、快遞代收等質優價廉的“紅色”便民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有效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和認同感。比如協調衛健委、科工局,解決老衛健委家屬樓道路、排水溝整修問題,使“鬧心小區”變成了“暖心小區”。
通過推行“紅色物業”建設,及時有效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群眾的各種需求,“有事去給組織說、說了能夠解決問題”成為群眾的普遍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