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縣從鄉村實際和市場需求出發,充分發揮各區域的區位、資源、市場優勢,推進鄉村旅游集群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形成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的產業布局,謀實做深“后半篇”文章,全面提升鄉村旅游供給和服務質量。
以凸顯特色為抓手,多點布局,串點成線。以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為指引,先后制定出臺《關于加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工作意見》《高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激勵辦法》等措施,激活縣域內“一池春水”,深挖縣域旅游資源,全面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擴展旅游深度和廣度,引領全縣鄉村旅游快速發展。一是打造“原山原水”的生態旅游區。編制《高縣全域生態文化旅游規劃》,依托勝天紅巖山、來復大雁嶺兩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七仙湖、惠澤湖、二龍湖水域風光旅游點等自然景區,重點打造鄉村休閑農業觀光度假為主題的生態山水游。成功創建省級林業生態旅游示范縣,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圍繞生態資源打出“天然氧吧”“森林浴場”“避暑圣地”的金色名片。二是建好“原鄉原味”的鄉土旅游區。舉辦“沙河豆腐美食文化節”“李花節”“春酒三臺”等系列旅游節慶活動19次,以川南民俗文化旅游為錨點,全力打造星級農家樂47家、民宿田園綜合體20家。協助宜賓市市場監管局編制“沙河豆腐”“羊田粉條”生產加工技術規范,著力展示“舌尖上”的非遺風味。三是擦亮“原薪原火”的紅色旅游區。深挖革命老區歷史資源,將縣域內19處紅色旅游資源點加以整合,推出紅色精品游線路。組建“紅孩子”“青說高縣”“銀發宣講”三支黨史宣講隊伍在現場以生動、鮮活和接地氣的方式解讀黨史,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以夯實基礎為抓手,補強短板,固本培元。統籌考慮“兩項改革”后鄉村旅游發展需求,聚焦存在的突出問題,著力在完善要素功能、提升服務品質、打造精品路線上下功夫。一是基礎設施再鞏固。建成宜慶路快速通道,渝昆高鐵開工建設并在高縣設站,快速推進宜彝、宜威、繞城高速建設;
投入60億元,配套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務區、智慧旅游、停車場、旅游廁所、汽車營地等公共服務體系。通過補短板、消痛點,充分釋放旅游富民效能,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服務體系再配套。以打造“絲路茶鄉 紅色高縣”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標,按照“旅游+”“+旅游”的融合發展思路,建成省級及以上文旅產業園區8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3個、鄉村振興示范區3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省級科普基地1個、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1個,打好全域旅游與農業、工業、科技等深度融合發展組合拳,匠心繪制高縣全域旅游秀美畫卷。三是監管體系再升級。建立了文化旅游市場聯動機制,實現逢節全面
檢查、平時抽查、投訴必查的“三查”機制。強化文旅市場監管力度,成立了文化旅游市場執法大隊,每周至少開展一次執法檢查,對縣域實施全覆蓋,確保不留死角。四是“引水工程”再深化。全力推進招商引資,2020年新簽約勝天途居露營綜合體等18個重點項目,引進國內市外資金53.35億元。深化開放合作,赴北京、上海、廣東等地上門招商15次,舉辦(參加)招商引資重大投資促進會5場次。全縣完成文化和旅游實際投資金額58.57億元,推動旅游業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謀實做深“后半篇”
文章。
以集體經濟為抓手,突破定式,因地制宜。“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根本目的是讓老百姓得到實在的收益,各鄉鎮根據自身實際摸索適宜的合作模式,形成鄉村旅游“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態勢。一是“合作社+農戶”模式盤活鄉村經濟。被評“四川省家庭農場省級示范場”的沙河鎮榮氏家庭農場,與周邊村民合作建起了集種植葡萄、葡萄摘采、葡萄酒生產、特色餐飲、鄉村民宿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加入合作社100多戶實行保底分紅,確保其穩定增收,為成功打贏脫貧攻堅貢獻“高縣力量”。二是“集體經濟+大戶+技術負責人”模式助力良性循環。勝天紅巖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由集體資金入股,再外聘技術能手,對種植大戶的果園進行前期指導和后期的打造運營,實現盈利后按入股比例進行分紅,周邊村民收入大幅增長。三是綜合合作模式彰顯“私人訂制”。四川早白尖茶葉
公司在來復鎮大屋村根據村民意愿推出“土地流轉+務工”“技術支持+保底收購”“集體入股旅游項目”三種模式,化繁為簡,由當地農戶自由選擇,形成積極者帶動觀望者的“虹吸效應”。農戶通過集體入股、土地流轉、務工等形式,參與到大雁嶺景區的木屋酒店、高山漂流等旅游項目當中,人均純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2020年實現人均純收入2.2萬元,2018年,全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的突破,達到17萬元;
2021年集體收入預計達500萬元以上。